客户端
微博
公众号
数字报


深秋时节,仁和区务本乡的万亩芒果林绿意盎然,涌动着丰收的希望。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一场由“银发力量”主导的农业生产方式变革,正悄然书写着科技兴农的生动实践。

午后的阳光透过繁茂的枝叶,映照在55岁的杨正华专注的脸庞上。他沉稳操控着手中的遥控器,一架无人机应声而起,在果园上空精准悬停,均匀洒下的药雾如轻纱般笼罩树冠。

无人机喷洒农药 杨晶尧摄

“飞到15米高度效果最好,这都是跟年轻人认真学的!”杨正华笑容中透着自豪。作为村里首批掌握无人机植保技术的“银发飞手”,他如今已是乡里无人机队的核心成员,熟练指挥着30多台“新装备”驰骋田野。

老农民拥抱新农具

今年三月,务本乡率先成立村民无人机服务队。这支拥有20名持证飞手、30余台专业设备的队伍,让偏远山村具备了现代化农事服务能力。尤为可贵的是,队伍中像杨正华这样主动突破年龄壁垒、积极学习新技术的“老辈子”不在少数。

“过去给十几亩果园打药,老两口得忙活两天。现在大半天就能完工!”杨正华从贴身衣袋里取出已被磨损的操作证——去年国庆节获颁的这个证书,成为他人生中又一个闪光时刻。务本乡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在组织无人机培训时,最踊跃参与、学习最刻苦的正是这些深知农耕艰辛的老农人。

“银发智慧”激活乡村新动能

10月中旬,务本乡2.5万亩芒果林进入管护关键期。早晨七点,杨正华带着设备整装出发。三轮车载着无人机翻越山岭,为周边农户提供专业飞防服务。“现在连外乡镇都慕名预约!”无人机队队长吴红林表示,队伍成立以来订单爆满,经常出现“一机难求”的局面。更令人欣慰的是,曾经持观望态度的农户们,如今都主动向这些“银发老师”请教技术。

在葩地村的芒果地里,杨正华一边调试设备,一边向围拢的农户讲解操作要领:“飞行高度要精准控制,这是保证效果的关键。”42岁的学员李建军认真记录着每个细节:“杨师傅不仅技术过硬,传授经验更是毫无保留。”

科技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夕阳映照下,完成当日最后一块果园作业的无人机平稳归航。杨正华细心擦拭着设备,眼神中满是对这些“新农具”的珍视。“曾经觉得科技是年轻人的专利,现在明白了,新时代农民就要驾驭新装备!”这番感悟,道出了我市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的心声。

据悉,我市正加快探索“低空经济+农业”的推广应用。截至目前,全市已依托专业的无人机培训机构培育农用无人机持证操作手约130人,群众自购农用无人机约250台,年农业植保作业面积突破19万亩。市农业农村局农机服务中心主任王永康表示,无人机植保、吊装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有效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更带动了农业生产节本增效,作业时间较人工减少60%以上,生产效率提升约330%,节约成本70%以上。“低空经济+农业”的推广应用和融合发展,将切实提升农业生产质效,促进农业农村共同富裕。

   芒果花香萦绕山间,无人机的嗡鸣奏响现代农业进行曲。从传统人工到智能作业,从分散经营到专业化服务,这场发生在攀枝花乡村的生产方式变革,生动诠释了科技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提升。在这里,越来越多的“银发飞手”正用智慧与汗水,在青山绿水间描绘着科技兴农的壮美画卷,为全市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记者: 李媛、岳蕾娅 程桂英
通讯员: 李雯
编辑: 杨正鹏
一周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