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秋的冷雨,浇不熄一座钢铁之城的热血。
11月2日晚,“川超”第七轮攀枝花主场迎战乐山,攀枝花攀钢钢铁勇士队在雨中奔跑、拼抢、防守,最终以1:1战平对手。

看台上,“攀枝花,雄起!”的呐喊穿透雨幕,与场上的每一次触球、每一滴汗水共振。

攀枝花,这座钢铁之城与足球之间,延续40年的精神接力,从未因风雨而止步。
攀枝花足球的根,深植于因钢铁而生的城市血脉。
1985年,在攀钢、攀煤等大型企业的厂区,别开生面的“车间足球赛”悄然启幕。没有专业草坪,工人们就用粉笔在水泥地上画出中线;没有标准球门,扳手和钢管搭起的简易球门同样承载激情。
“那时候哪有什么专业场地?但大家跑起来特别带劲,咱们是炼钢的,踢球也要有股钢劲。”一位经历过那段岁月的老工人回忆道。
就是这份纯粹的热爱,让足球在厂区里慢慢传开。工装与球鞋的碰撞,点燃职工的运动热情,更在攀枝花这片热土上,种下坚韧、协作、永不言弃的体育基因。
1995年前后,希望、华兴、橄榄树、国泰等民间球队雨后春笋般涌现,足球从职工娱乐逐渐融入城市文化肌理。

市建筑工程学校男子足球队参加1990年市运会足球比赛。图源:市足协
转折发生在2006年。那一年,攀枝花恒鼎队一举夺得四川省第十届运动会男子足球赛冠军,实现从“车间足球”到“城市荣耀”的华丽蝶变。老队员文虹宇感慨:“足球曾是工人下班后的快乐,后来,成为城市的骄傲。”

恒鼎足球队代表攀枝花获得2006年省运会冠军。图源:市足协
“川超”的到来,为攀枝花足球注入新的活力与希望。
在米易县撒莲镇中心学校的绿茵场上,一群皮肤黝黑、眼眸明亮的彝族孩子在全力奔跑。传球、抢断、射门……他们的每一声呐喊都与大山共振,每一滴汗水都在浇灌梦想。
这支2017年建队时仅14人的队伍,如今已发展为5支梯队、64名队员的规模。从田间地头起步,他们一步步踢进省级赛场,斩获省“贡嘎杯”三等奖、市冠军、县冠军等多项荣誉。


撒莲镇中心学校足球队的孩子们开展日常训练。图源:米易县融媒体中心
“攀枝花人能在山里建工厂,我们也能在场上踢好球。”队员且沙沙美的声音清亮而坚定。队友阿火出日紧接着说:“‘川超’赛场很大,我们一直对攀枝花球队充满信心,雄起。”
球队教练刘俊呈深有感触:“‘川超’如一束光,照亮前路,也让拼搏精神在孩子们心中深深扎根。”
攀枝花持续加大校园足球投入。2025—2026年校园足球联赛规程已正式发布,将覆盖全市33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逐步构建起从班级、学校到市级的完整竞赛体系。
攀枝花的体育基因,早已超越足球,融入城市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图源:幸福东区
每天清晨,攀枝花阿署达体育公园迎来一天中最生动的风景。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同时开放,65岁的退休职工赵大爷边活动筋骨边说:“攀枝花的阳光最懂运动人,我每天在这儿打会球,浑身舒坦,连身体都轻了三分。”
攀枝花被誉为“竞训天堂”,全年适宜户外运动超300天。今年10月,四川省拳击、棒球、垒球及残疾人坐式排球队4支队伍共128人,在盐边县红格镇训练基地全力备战。四川省棒球队领队、教练陈坤表示:“我们每年都来,充足的阳光、独特的气候,对运动员心肺功能和肌肉恢复帮助很大。”

图源:幸福东区
目前,全市拥有各级各类体育场地3734个,国家登山健身步道407公里,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93平方米。2024年,由攀枝花培养输送的运动员在世界和全国大赛中荣获11金2银5铜的优异成绩。
攀枝花,运动之城的薪火
传承不止,生生不息

记者:江潇 莫贯
图片摄影:谭浩 杨晶尧
编辑:伍攀 伍家秀
校对:张婧
审核:江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