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默认栏目

城市更新专篇|| 从“城市原点”出发 打造特色兰谱街区——兰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改造经验

兰谱路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攀枝花市东区兰尖社区,街区完整保留了二十世纪七十、八十年代街巷风貌,保留了兰尖铁矿厂区不同时期办公、居住、医疗、教育等建筑的形态和风貌,承载着城市开发建设和兰尖人的记忆。街区改造紧紧围绕城市开发建设和兰尖铁矿开采记忆,充分利用既有建筑、工业遗产资源、社区文化,通过“文化赋能、多元储能、品牌蓄能”三大改造策略,打造出一个具有地域特征与时代烙印的游玩、研学、居住空间。
一是保留街巷肌理,协调空间结构。充分尊重街区原有空间格局与肌理,对三线建设时期历史建筑进行原汁原味的修缮。空间结构上,以不同的空间形象与主题展示街区功能划分,利用街巷原本的流线串联文化商业区、历史风貌展示区、特色居住区、研学情景体验区。建筑布局上,复原历史建筑立面风貌,按照现代使用要求对功能及设施进行更新,改造供销社、苏联专家院等标志性建筑,为居民游客提供学习、活动、休息的场所。
二是擦亮文化底色,延续历史文脉。将城市开发建设记忆的意象融入景观设计中,通过构造文化互动2.5D空间+创意景观墙绘,打造七户人家一棵树故事文化墙、七户人家职业场景、苏联专家与“三棵树”的故事等特色文化场景,重新拼贴老街的历史元素与文化元素,塑造街区历史人文风貌。
三是深挖文旅资源,赓续三线精神。街道、社区联合攀钢矿业公司以城市开发建设历史与三线建设文化内涵为核心,充分挖掘兰尖铁矿记忆、三线文化资源。更新打造城市原点广场、兰尖故事博物馆、原点博物馆、三线文化长廊,推出集展陈参观、研学一体的党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研学活动。
一是“地企共建”推动资源共享。发挥“街道、社区积极引导+企业主观能动”作用,共同探索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街道、社区筹资10万元建成“微型博物馆”,为社区增添独特的文化地标。为解决博物馆扩张后的场地需求,街道、社区积极寻求外部合作,成功引导攀钢矿业公司盘活闲置的职工活动中心,并且该企业主动将其兰尖铁矿食堂改为原点博物馆。
二是“馆校合作”赋能文化传承。持续加强与区域内学校、企事业单位联动,将学校资源与项目实践有机结合。攀枝花市十五中学教师与学生参与博物馆改造,以工业建设为主题,完成了长约40米、高近两米的博物馆外墙墙绘,缓解改造资金压力的同时,能够让学生以实践创作方式深入了解三线文化。召集一批青少年学生志愿者,参与的“兰尖故事”志愿者讲解队伍,积极宣传三线文化。
三是“自治议事”发挥主人翁意识。社区党支部党员和居民代表共同制定自治议事规约,搭建社区“有事来协商”平台。协商解决了停车难、活动场地不足、道路破旧等问题,建设150个停车位、50个休闲椅、32处便民设施,处理22处安全隐患,改造10000余平方米的道路,打造三线文化健身广场4个。广泛征集居民、党员代表、网格员、楼院长等建议,将小区管理工作细化成环境卫生整治、休闲场所打造、小区道路修补、便民事项公开等类别,由党员进行认领,挂图作战,共同维护小区和谐。
一是打响三线文旅品牌。通过“展陈参观+情景体验”沉浸式聆听“兰尖故事”,不断擦亮以“三线文化+传统文化+旅游+研学”为主的红色文旅品牌。依托兰尖故事博物馆、原点博物馆、城市原点广场再现兰尖铁矿区工作、生活场景,联合朱家包包矿场规划矿山体验游线,开展“重走矿山路”体验活动,打造品牌化、多元化、专业化的三线建设教育研学街区,吸引来自北京、上海、重庆等其他省、市各级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600余家单位参观学习,人数达4万余人次。
二是擦亮特色活动品牌。策划举办了美食文化节、非遗文化体验、周末集市等品牌活动,组织开展了“国庆吃面,国泰民安”活动、“六一邂逅端午”民俗体验活动、“东北美食文化”活动等特色活动,提升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
三是创建红色物业品牌。创建以党员为主的“携手爱家”物业管理品牌,实行小区党支部党员与业委会成员交叉任职,逐步构建“党支部+物业管理委员会+物业公司+楼栋党员中心户”的格局,在小区物业服务项目及收费标准、管好用好小区公共资源、收集居民意见诉求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不断推动社区治理与物业服务。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