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默认栏目

笮山若水绘共富丨驻村帮扶引“翼”来 彝寨振“翅”启新程


在海拔2800米的云雾深处,格萨拉彝族乡韭菜坪村的上空,一台植保无人机正在作业。这台由驻村第一书记许涛联系帮扶单位市税务局精准帮扶购置的“新农具”,有效推动低空经济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为当地种植业高速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原来在家种地也能用上高科技!”25岁的返乡青年史兴权曾是建筑工地工人,如今成为村上的飞防骨干。在第一书记许涛的协调下,大疆农业盐边代理公司为韭菜坪村培养出2名持证无人机飞手,通过承接周边乡(镇)播种、施药、吊装业务,实现返乡青年“家门口创业”与“技术致富”双赢。 在县供销社的协调下,将无人机植保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开展一年一次免费飞防服务。2025年将为全村280户农户免费作业3500亩。62岁的留守老人沙达莫拉着许涛的手说:“感谢许书记,儿子儿媳常年在外务工,我们两老口的17亩土地,全靠飞机帮忙打药施肥!” “飞机一天能喷250亩,顶20个劳动力!”种粮大户毛年年指着空中作业的无人机赞不绝口。自从植保无人机进村,村里掀起种植热潮,原本撂荒的坡地都披上了绿装。韭菜坪村党支部书记史云海说:“有无人机服务,种地轻松多了!科技赋能让土地焕发新生机,村民们的种地热情比天气还火热!” 随着无人机规模化作业推进,村里农田逐步实现统一种植、统一管理,连片土豆、荞麦等产业已初具规模。“明年这里将形成千亩景观带,既能增收,还能发展乡村旅游!”史云海表示,村“两委”正谋划农旅融合新篇章,让农田成景点,让风景变收益。 无人机不仅惠及村民,更成为拉动村集体增收的新引擎。通过承接周边飞防订单,村集体预计年增收8万元,这些“科技红利”将投入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等民生事项。
从一架无人机到一幅振兴图,韭菜坪村的蜕变,不仅是驻村干部和帮扶单位“志智双扶”的生动实践,更是众多驻村干部用心用情联动资源推动乡村振兴的缩影。下一步,格萨拉彝族乡韭菜坪村将锚定“攀盐高速经济带彝乡振兴示范村”战略定位,按照“交通枢纽+文旅门户+产业高地”三位一体梯度推进,着力打造彝族文化、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交融互促的共富样板!
通讯员:许涛
编辑 :李 俊丨审核 :曾 静
监制 :胡 茜
盐边融媒
盐边县融媒体中心 主办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