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默认栏目

从“独角戏”到“大合唱”,双向奔赴的基层治理暖人心

“党叔,我们已经把您客厅和卧室电灯开关都换好了,其它线路也全面检查了一次,以后您放心用,没有安全隐患了。”
6月27日,在烂泥田社区高峰路45号独居老人党解放家中,国家电网四川电力(攀枝花市区)连心桥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小都边收拾工具边对党解放交代道,老人激动地点点头说:“太感谢你们了,以前我一直担心漏电,以后再也没这个担忧了。”
其实,为党解放解决电路隐患的志愿服务不是一次偶然,这是烂泥田社区党委创新推出“1+N”服务模式的实践之一。
“我们社区以老旧小区为主,而且60岁以上老人占比近半,很多时候老人们面临水电气等问题时,不知道在哪里找人,更不知道找谁解决。”社区党委书记殷树芬在面对记者采访时,说出了基层治理中时常遇到的痛点和难点。“基于这些情况,所以我们考虑改变志愿服务模式。”
有了这样的想法,今年5月初,烂泥田社区通过对辖区12家企业及学校走访动员,最终组建成立了“1+N”基层治理志愿服务模式——即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枢纽,N家企业参与志愿服务,围绕群众提出的“问题清单”,定制实施“专属服务包”。
“我家燃气灶放不平,炒个菜都晃来晃去的,快帮我看看。”面对志愿服务队上门,居民李大爷非常开心。很快,来自燃气公司的志愿者邓师傅就找到了问题所在,“大爷,你这个是燃气灶的螺丝松了,我给你多绕了几圈生胶带,再用几年都没有问题了。”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通过敲门行动、问卷调查、微信询问等方式,收集居民急难愁盼问题,李大爷的问题我们就是这么收集来的。”殷树芬告诉记者,当志愿服务队上门时,我们的志愿者就变身成为了“家庭医生”“安全卫士”“反诈先锋”,大家总是用“听得懂、记得住”的话语,教给居民一些生活小妙招。
志愿服务开展近两个月以来,“1+N”基层治理志愿服务模式已经成为了社区志愿者与辖区居民双向奔赴的桥梁和纽带。
在6月27日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中,社区有10余名居民主动加入志愿服务队,3个楼栋自发成立了“楼道管家”小组。一家有事,大家来帮,社区微信群被“我可以来帮忙”“我家有工具”的消息刷了屏。
“我们已累计为居民解决水电燃气隐患8处,更换燃气管50余根,发放防诈宣传资料300余份,卫生清理覆盖10余个楼栋。”志愿者小都看着手里的登记表格,满脸汗水也难掩开心之情。
“我们将建立一套需求动态收集——资源精准对接——服务效果评估的长效机制,推动志愿服务从集中式向常态化转变。”殷树芬表示,老旧小区和老龄化问题不是个例,我们要形成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志愿服务机制,为全区乃至全市居民提供经验参考。
从“独角戏”到“大合唱”,从“解难题”到“聚人心”,烂泥田社区探索出了一条“党建引领、社企联动、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新路径。正如殷树芬所说,“基层治理的温度,藏在每一次伸手相助里;幸福的密码,写在每一张笑脸绽放中。”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