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默认栏目

他们不仅是“NPC”,更是“村理人”:《山水间的家》镜头外的联合村本色


9月21日晚8点,CCTV-1《山水间的家》第四季的镜头对准盐边县联合村,全国观众透过屏幕看见了这个笮山若水间的“宝藏村庄”——不只是田园美景,更有一群脚踏泥土、头顶星空的“村理人”。他们不是临时出镜的“NPC”,更是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乡村经营者。 “在我们联合村,一颗白菜从播种到收获,要经历60到75天,虽然慢一点,但值得等待。”村民余大谌一边在地里收菜,一边笑着向记者介绍道。 节目录制当天,嘉宾们就站在她家门口,一起将清晨刚采摘的白菜装车,谷曙光教授还忍不住连连夸赞:“水灵灵的!” ↑↑↑左(一) 余大谌 蔬香遍地的联合村,在21年前还是一片排水不畅的“烂坝地”。2004年起,联合村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修水渠、改良土壤、引进专家……余大谌一家正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如今,联合村蔬菜种植面积已达5000余亩,年产蔬菜6000余吨,不仅是盐边的“菜篮子”,还远销昆明、重庆等地。旺季时,一天要向外发货几百吨。余大谌种的菜,也从最初的“试试看”,变成了稳稳当当的收入保障。 清晨五六点起床下地,中午一点吃午饭,下午拉菜售卖,这是余大谌的日常作息。她朴实地笑道:“在联合村,只要人勤快,种下去的东西都可以变为拿在手里的收入,这是非常现实的。” 节目组6月底录制时她种下的白菜,恰好在9月节目播出时迎来丰收。一颗颗水灵灵的白菜,仿佛是她人生故事的注脚。 《山水间的家》那场别开生面的蔬菜时装秀上,嘉宾们和村民一起走上了秀场。联合村运营中心负责人李丽菊正是其中一位。当她带着“蔬福茶”出场亮相时,王嘉宁不禁在一旁呐喊助阵:“丽菊丽菊你最美!” 和李丽菊一同走秀的其他村民也“大有来头”:传统彝绣技艺传承人王应琼、市级非遗项目红彝碟脚舞传承人普尚宣、中草药种植能手田文翠……而这些各怀所长的乡亲门,早已是李丽菊镜头里的“老熟人”了。 ↑↑↑右(一)李丽菊 节目之外,李丽菊常年参与创作“村理人”系列短视频,用手机镜头记录乡亲们的日常与故事,发布在网上,让更多人了解联合村。她说,村里的变化值得被看见,而村民的努力更值得被记住。 李丽菊所在的运营中心,也是很多游客进村的第一站。游客可以在这里挑选村民们制作的手工艺品,也可以经由中心与村民对接,亲自到田地里体验采摘。李丽菊便是在一场场游客接待、一次次田野视频创作中,将联合村的故事传递出去。 节目里,嘉宾们走进晓峰多肉民宿,和周均莉、程文峰夫妇一起下厨做盐边菜。夜幕降临,晚饭上桌,大家围坐在庭院里边吃边聊,说起村里的发展,也说起两人因为共同爱好植物而走到一起的“爱情故事”。 这家民宿的前身是一栋闲置多年的老宅。2023年,夫妻俩回到村里考察,2024年动工改造,慢慢打造出了如今的模样。草坪、鱼池、多肉区一砖一瓦都由他们亲手设计,游客住的不只是房子,还有他们“栽种”出来的生活方式。 ↑↑↑左(一) 程文峰 右(一) 周均莉 周均莉是联合村的返乡青年,曾从事教培行业。如今除了经营民宿,她还围绕村庄资源开发研学课程,结合蔬菜种植、民俗文化、古村落景观等内容,设计出一系列乡土体验产品。她和丈夫还共同运营多肉种植基地,发展绿植批发、绿化造景和零售等业务,为村里的旅游业态注入了新的活力。 节目播出后,民宿的客流量明显增加,但他们更在意的是,大家来了之后有没有“归属感”。很多游客住过之后忍不住称赞:“这里不是景点,是家。”这句话让他们印象很深,也坚定了继续扎根下去的想法。周均莉说:“我们希望联合村不仅是吸引人的会客厅,更是让人愿意常回来的‘山水间的家’。” 清晨六点,余大谌已经开始在菜地里忙碌;午后,李丽菊在运营中心接待着一批批游客;傍晚,周均莉程文峰夫妇在民宿里为客人准备着地道的农家菜。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正是联合村最美的风景,是乡村振兴最真实的写照。 从水泥路到沥青路,从“烂坝地”到“宝藏村”,从单一业态到多元融合发展,联合村的变迁是这些“村理人”一点一滴“理”出来的成果。他们或许不懂高深的理论,但懂得“人勤快,不懒惰”的朴素道理;他们或许不会华丽的辞藻,但会用实际行动建设家乡。 当《山水间的家》节目热播时,这些“村民NPC”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在这里,每一份勤劳都正在开花结果,每一个梦想都正在青山绿水间茁壮成长。
记者:黄昊 陈清义 高旭
编辑 :李 俊丨审核 :曾 静
监制 :胡 茜
盐边融媒
盐边县融媒体中心 主办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