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微博
  • 公众号
  • 数字报
当前位置:首页

要闻

详情

聚焦市委新闻发布会②|全面深化改革的攀枝花谋划与行动

来源:攀枝花市融媒体中心 2025-01-04 18:14
9

攀枝花如何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创攀枝花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新局面?中共攀枝花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围绕全国大局、省委战略部署和攀枝花的中心任务部署工作,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突出“两试引领”作用,健全完善“五市并进”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市域“共富共美”,是其中重点。

1月4日,在中共攀枝花市委新闻发布会上,市委组织部、市委共富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同志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有关情况,解码引领性改革举措。

紧扣工业强市  加快建设高能级中国钒钛之都

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健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厚植产业竞进新优势,审议通过的《关于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市,以建圈强链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鲜明了“大抓产业、大抓工业”战略导向。

“下一步,我们将以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根本方向,以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着力重点,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为指向,统筹推动支柱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卢瑜说。

卢瑜表示,要聚焦“六四六”工作机制,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质效。即:开展产业链深度研究,摸清关键企业、关键产品、关键园区、关键技术、关键团队、关键项目“六个关键”。加快绘制产业链图谱,建立链主企业、技术研发、招引企业、重大项目“四张清单”。编制重点产业链发展规划,用好用活一条产业链“一份图谱、一个工作专班、一套支持政策、一个科技攻关计划、一个行业协会、一个项目库”的“六个一”服务保障机制。推动钒钛新材料产业跻身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新兴产业集群,提升产业整体发展能级。

此外,要锚定“5圈13链”主攻方向,培育壮大链主企业。全会明确的9个产业生态圈建强21条重点产业链中,工业占6成,即“5圈13链”。“优化产业链图谱,一企一策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加大链主链属企业资源整合力度,支持中小企业围绕头部企业需求,提供配套产品和服务,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卢瑜表示,要实施项目招引攻坚战、项目促建攻坚战等“两大攻坚战”,招引促建一批重大项目;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全要素”保障,厚植产业发展物质基础,形成错位布局、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关联成链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紧扣科技优市  加快建设高水平攀西科创中心

“科技创新是攀枝花从无到有的本底、与生俱来的基因。”市科技局党组书记王雪松表示,从上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时期科技立市、到改革开放时期科技兴市、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强市,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坚定不移推进科技优市,再次把科技创新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对科技工作者是极大的鼓舞。

坚定不移推动科技优市,聚力打造高水平攀西科创中心,王雪松表示要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坚持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同时发力,打造特色优势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创新资源集聚新格局,提升科技创新能级。二是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融合,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创新人才支撑,优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三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用科技赋能新型工业化、支撑农业现代化、引领服务业高质化,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康养产业基础理论研究和新技术研发应用,大力开发康复器具、适老化产品、‘钛系列、系列健康制品,促进康养产业提质增效。”王雪松表示,科技赋能,康养产业也将更加高质。

紧扣人才兴市 加快建设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

“人才聚则事业兴。”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陈星钢介绍,截至2023年底,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26.9万人,占人口总数的22.17%。近3年,全市新增各类急需紧缺专业人才6600余名,靶向引进院士(专家)团队25个,助力钒钛冶炼、氢能“制储输用”、辅助生殖医疗等领域取得突破;新创建国、省级创新创业平台101个,攻克“超细粒级钛铁矿回收”等“卡脖子”技术10余项。连续3年入选中国人才吸引力百强城市。

“下一步,我市将坚定不移推进人才兴市,出台‘人才兴市二十条’,主要有‘吸引人才、激励人才、温暖人才’3个方面的改革措施。”陈星钢表示,将突出企业需求,搭建供需平台,发挥市场作用,在招商引资方案中同步配套招才引智方案,定期发布人才引进指导目录,着力构建“全时段”招引链条,开展先进钒钛钢铁材料和清洁能源人力资源支持综合试点,加快构建积极开放、灵活有效的聚才机制,吸引各方优秀人才来攀创新创业。积极建立科学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让评价体系更立体、评价标尺更精准、评价激励更务实,精准有力将最优激励给予人才,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紧盯人才当下最为关心的生活保障诉求,围绕解决关键小事、保障人才安居、打造舒心环境,进一步提升人才服务统筹层次,营造精准服务“强磁场”,热情周到为人才营造家的温暖,持续增强人才归属感。

紧扣生态美市  加快建设高颜值阳光康养名城

“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李莉介绍,近年来,攀枝花市坚定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生动践行“两山理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保持在96%以上,地表水环境质量是四川唯一进入全国前30位的市(州),获评中国气候宜居城市、中国康养20强市和首批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连续4年入选“最具幸福感城市”,走出了既有“含绿量”又有“含金量”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下一步,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生态美市建设,持续推动优质生态资源价值转换,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李莉说,要以美丽攀枝花建设为引领,深化生态保护,持续巩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扩大攀枝花生态优势,巩固提升优质生态环境资源价值转换基础。要聚焦生态产业化,培育壮大生态经济产业,探索山水与城市之间的有机融合,彰显阳光之城的生态魅力;以生态价值转换释放乡村振兴新潜能,提升生态产品经济效益;深入挖掘“六度”优质生态资源禀赋,高标准建设全省银发经济产业链主要承载地。要坚持产业生态化,深入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培育发展绿色新质生产力。要强化试点示范,稳妥推进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建立完善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体制机制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紧扣创富荣市  加快建设高质量共富实践样板

经过两年的探索试验,攀枝花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但也面临不少挑战。“全市低收入群体规模还比较大,江南和江北、河谷地区和高山地区的发展差距也比较明显。”市委共富办主任、市委副秘书长韩德表示,针对这些短板弱项,将突出改革牵引、系统集成,小切口、大纵深推进低收入群体托底、公共服务均等化、共同富裕多元投入机制等重点领域改革创新,不断缩小“三大差距”。

韩德表示,在低收入群体托底方面,将持续深化“消底、提低、扩中”行动,健全多元化救助体系,实现动态“消底”;探索推动低保政策与公益性岗位政策贯通衔接,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实现多元“提低”;建立重点群体就业信息数据库,推动就业政策精准直达,实现精准“扩中”。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将聚焦老有颐养、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等民生愿景,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推动就业创业、工伤失业保险、公共卫生服务等68项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康养人群居民化;围绕“一老一小”,探索建立从胚胎到生命终了的“全生命周期”人口服务机制;优化学区制治理和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化“两紧密一贯通”医疗改革,逐步构建“城市一刻钟、农村半小时”全域优质医疗圈,多措并举,促使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共同富裕多元投入方面,通过强化补短攻坚、创富帮带、社会投入等方式,聚焦短板弱项,健全共同富裕多元投入机制,着力提升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我们将通过以上改革创新举措,坚定不移推进‘创富荣市’,切实担负起省委赋予攀枝花的光荣使命,努力为四川乃至西部地区实现共同富裕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样本。”韩德表示。


记者:张建玲 莫贯 李玮 曾海峰 谭浩 龚林埔

编辑:李青梅 伍家秀

校对:杨正鹏

审核:孙昕



9

分享至:

精彩推荐
JINGCAI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