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奔向共富 拥抱春天

2025年2月6日(农历正月初九),立春后的第三天,春节后上班的第二天,攀枝花市响起了第一声“春雷”——中共攀枝花市委召开全市共富试验总体战、项目建设攻坚战、“三招三引”突破战誓师大会。这是全市上下在新春伊始听到的最鼓舞人心的号令。
全市共富试验“总体战” 项目建设“攻坚战” 三招三引“突破战”誓师大会召开 王东/摄影
砥砺前行展宏图,接续奋斗创伟业。从曾经的“七户人家一棵树”到如今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攀枝花市经历了60年的风雨征程与拼搏奋进。
60年来,攀枝花肩负国家使命,以舍我其谁的担当,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三线建设时期,建成了以攀钢为标志的钢铁基地,书写了“自力更生建设我国完整的工业体系”的英雄篇章;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第一个大规模使用世界银行贷款,并全方位实行国际招标的工程——二滩水电站在攀枝花建成投产,带动了中国水电事业全面提升;转型发展时期,攀枝花是我国康养概念的首创地和康养产业的先行市,蹚出了一条“以阳光康养促产业转型、城市升级”的新路子,为四川乃至全国康养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探索……
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辉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攀枝花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征程中迎来了又一个“春天”——2022年12月,省委、省政府出台文件,支持攀枝花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
两年多的时间转瞬即逝,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快马加鞭。
攀枝花开 王东/摄影
进入2月下旬,全国多地春寒料峭,攀枝花市早已春意盎然。
在米易县草场镇龙华村,成片的枇杷林里传来果农们的欢声笑语。“现在早熟品种已经大量上市,每天都有不少收购商上门收购,还有很多城里人进村体验采摘乐趣,销路不愁。”村民聂坤一边指挥工人们将一筐筐枇杷搬运上车,一边对记者说。龙华村是攀枝花有名的“枇杷村”。去年,聂坤家6亩枇杷收入18万元,今年行情看涨,预计能收入20万元。
米易县草场镇龙华村枇杷林 图源/阳光米易
在盐边县桐子林镇金河村,果农冯正伟一大早就来到果园,轻点手机,“智慧云空间弥雾系统”启动,细密的水雾迅速弥漫在芒果林间,滋养着芒果树。他兴奋地说:“‘数智兴农’共富模式就是好。我们村有758户芒果种植户,种植芒果7.5万亩,去年收入最高的一户超过260万元。”
盐边县桐子林镇金河村芒果林 王东/摄影
在仁和区红旗村,返乡创业青年许开成在村内建起的家庭农场发展创业联盟至今已吸纳80余家家庭农场一起抱团发展。他高兴地说:“我们的这个模式还不错,不仅拓宽了村内水果在国内的销售渠道,还把优质水果远销到了加拿大、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家。这样,大家就能一起富裕了。”
仁和区红旗村装箱准备发出的芒果 图源/这里仁和
在奔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攀枝花人可以通过耕耘土地换取收获,也可以“晒着太阳”增加收入。
在仁和区大龙潭乡混撒拉村,村民纳世忠家的屋顶上安装了光伏发电板,一排排银色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板闪闪发光。“之前安装了的老乡们靠光伏发电都得到了实惠。2025年,我也想让自己的腰包更鼓一点,我有信心。”纳世忠笑着说。
仁和区混撒拉村一隅 王东/摄影
今年1月以来,混撒拉村新增4户光伏农户。太阳能光伏板,既是当地村民的致富“新器”,又是混撒拉村打造零碳村的一大“法宝”。
混撒拉村依托丰富的光照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成为省内首批“零碳村庄”试点,为各地零碳村建设提供“仁和经验”。经测算,混撒拉村每年光伏设施发电可达260万度,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750吨;光伏设施收益每年158万元,集体经济增收每年58万元,农民人均年增收约3000元。
在大力推进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中,源自基层的共富模式、共富场景和共富样板百花齐放,让攀枝花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的画卷缤纷多彩。
产业的创新进步,是这幅画卷最振奋的基调。2024年,全市产业投资、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分别增长15.6%、19.8%、7.4%;建成西南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氢冶金实验室;高强耐磨过共析钢轨填补国内空白;高温钴基合金薄板实现进口替代;国内首个液氢应用示范区项目落地建设;成功突破攀枝花白块菌人工生态栽培技术;新增芒果品种权占全国的89%。
城乡的日新月异,是这幅画卷中最精致的线条。独具匠心的“山海湖”景观,让人们抬头可见绿、出门能亲水、四季可赏花;老旧小区改造、既有住宅加装电梯,使生活更热络、邻里更和睦、出行更便利;和美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建成、农村公路不断延展,带来时和岁丰、田园之美、安定富足。



东区银江湖公园 谭浩/摄影
日子的红红火火,是这幅画卷最温暖的颜色。截至2024年底,攀枝花市县(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倍差缩小至1.8,三口之家家庭年收入10万元至50万元的中等收入群体占比突破5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2.03。
每一次行动,都是使命的召唤;每一次努力,都凝聚着跨越山海的决心。
共同富裕试验区这块“金字招牌”落户攀枝花,战略上源于党中央对共同富裕作出的宏伟擘画,使命上源于四川省委、省政府的信任支持,条件上源于攀枝花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行动上源于攀枝花市委、市政府的担当作为。
攀枝花市委、市政府把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列为全市的“一号工程”和“头等大事”,作为引领全市各项工作的总纲。及时制定、出台《攀枝花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实施方案(2022—2025年)》,确立“1+2+N”政策体系、“1+8+3”组织领导体系、“4+6”工作落实体系,“做大‘蛋糕’、做优‘蛋糕’、分好‘蛋糕’”。
攀枝花全市上下聚焦高度重视、加劲加力、同题共答、大胆探索、惠民实事、过堂交账等6个方面,奋力打好共富试验“总体战”。市、县(区)及各级部门单位、乡镇(街道)、村(社区)闻令而动、拼搏实干,人人都是参与者、建设者、受益者。
“共富路”怎么走?“总体战”怎么打?干起来,才知道。
说起东区银江镇阿署达这个彝族群众聚居的村落从“城边村”到“共富村”的华丽转变,村党支部书记夜富强相当自信:“我们是巧干加实干。”
该村组建了一支以“海归”青年、党员鲍进芝以及芒果种植大户余国富等为代表的本土人才队伍。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一村一业”发展,通过“集体经济+康养公司”联建模式打造故事里康养酒店、“集体经济+农户”模式发展景别院民宿、“村民筹建+实力企业投资+集体运营管理”模式打造占地面积2万余平方米的星空露营地。目前全村共有农家乐、乡村旅游接待点21个,创造就业岗位300余个。
阿署达村 图源/幸福东区
仁和区大河中路街道渡口社区从“零”开始,集聚形成年销售额超100亿元、年纳税额达2.6亿元、从业人员3.1万多名的综合型省级汽车产业服务业集聚区。
仁和区大河中路街道渡口社区绘有动漫汽车图案的地绘 图源/这里仁和
“这是多方协作、共同努力的结果。”渡口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熊昌文感慨地说,社区充分发挥资源、区位优势,结合社区实际精选“赛道”,持之以恒推动汽车机电等服务业发展壮大,进一步激发经济活力创新力竞争力,同步推进“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把改革成果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发展红利。
2024年,渡口社区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96万元和5.6万元,较上一年度分别增长13.1%、16.7%。
共同富裕,既要让群众收入增长,也要让群众精神富足。
走进市总工会免费职工才艺培训班,参与书法、声乐、瑜伽、网球、乒乓球、健身操、茶艺、吉他等10余项才艺培训的职工众多。所有课程均安排在工作日的下班时间或周末,每个培训班都配备了专业的老师。学员们都很用功和开心:“理论+实践”的教授方式让大家能更快地学习技能,放松心情。
这只是攀枝花市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一个小片段。
近年来,攀枝花文化建设一路高歌前行,电视连续剧《火红年华》《小站警事》、川剧《此心安处》、京剧《浩然成昆》、话剧《金沙江上那座城》等一大批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的文艺精品相继涌现,共富题材文艺作品《雅砻江水天上来》《有光的地方》等成功演出。此外,融合型校联体打造、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建设等实践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覆盖率大幅提升。源源不断的文艺精品奏响了时代强音,不断提升的公共文化服务丰富了人民精神生活,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电视连续剧《火红年华》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没有旁观者、局外人”的你追我赶的干事创业局面在攀枝花更加鲜活生动。
“我现在不吃低保了,我靠工作增加了收入。我相信只要自己肯干多挣钱,以后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好。”今年春节,家住西区河门口街道和平巷52岁的曾大哥与患有精神残疾的妻子度过了一个舒心的节日。曾大哥说,以前全家依靠低保金度日,今年是靠他在环保公司工作领取的工资收入过的节,感觉“腰杆硬了”。
近年来,西区河门口街道和所辖社区利用“共富微讲堂”和“共富薪空间”为困难群众讲解共富理论,进行技能培训,并为困难群众推荐工作。曾大哥去年获得了在一家环保公司工作的机会,每月有了固定的工资收入,这对他和他的家庭来说是重要的一笔经济来源。
河门口街道河门口社区“共富微讲堂” 图源/攀枝花市西区
河门口街道低收入群体占比60%,是西区推进共同富裕的短板。就业,是补齐这一短板的重要途径。
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为河门口街道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街道转变思想,积极探索七条“共富微路径”:组建共富观察团,把发展问题找出来;开设共富微讲堂,把思想共识聚起来;深耕共富产业链,把优势特色用起来;打造共富薪空间,把群众腰包鼓起来;成立慈善共富基金,把“消底提低”做起来;搭建共富大舞台,把精神富裕搞起来;建立共富大联盟,把治理水平提起来。经过有效整合运用辖区资源,推动政府、街道、企业、群众多方互动、抱团发展,全力拓展了产业增值、治理增效、群众增收的空间。
2024年1月,攀枝花市西区“探索七条‘共富微路径’”入选省委改革办发布的2023年度四川改革典型案例。
越来越多的典型在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的火热实践中显现。
最近,米易县攀莲镇贤家村74岁的村民方元心情大好:“在村卫生室做的心电图传给县医院,医生看完后不到半小时就传回了结果,这个‘线上看病’真的方便。”
米易县医共体放射影像诊断中心汇聚着全县医共体单位的影像检查资料,覆盖3家县级医疗机构、11家乡镇卫生院,是医共体高效运转的一个“核心枢纽”。这是米易县乃至攀枝花市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一个缩影。
米易县医共体妇幼院区与贤家村卫生室医务人员一同上门为居民服务
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是攀枝花推进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促进医疗资源共建共享的一项有力举措。至今,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已全域覆盖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3个农村县区,乡镇卫生院影像共享中心覆盖率达100%。
作为全国首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米易县紧盯“紧密型”,已实现编制、岗位、人员、管理、财务、经费、药物、信息的“八统一”;做实“同质化”,推动资源下沉;推进“促分工”,形成有序就医格局;围绕“提效能”,促进医疗卫生资源有效利用;聚焦“保健康”,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健康水平;坚持“抓创新”,推动医共体建设向深水区迈进。在县域范围内,随着医共体成员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多的群众实现了“家门口”看病。
2024年12月,米易县“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切实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被评选为2024年度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
打造友好生育环境城市,是攀枝花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推进公共服务均衡可及的一个重要目标。
王东/摄影
2024年3月1日,攀枝花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看着怀里的小宝贝女儿,初为人母的张女士(化名)激动不已。连声的感谢背后,是她和丈夫饱尝了婚后5年多一直不能怀孕、辗转多地也求子不成的酸楚与艰辛。如今,就近求医,梦想成真,张女士和丈夫激动万分。
张女士的孩子是攀枝花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完成的首例“试管婴儿”。市妇幼保健院成为华西二院区域联盟医院后,引进专家团队,开展体外受精一系列先进技术,填补了川西南、滇西北辅助生殖医学技术服务空白。
攀枝花实施积极的生育支持政策,是全国首个发放育儿补贴金的城市;提升优生优育服务能力;强化生育医疗保障;构建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配套实施教育、购房等支持政策。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多次聚焦攀枝花生育环境,认为攀枝花积极落实中央、省关于鼓励生育的相关政策,“花样”鼓励生育,降低了个体家庭的育儿成本,促进社会形成老百姓愿意生、生得起、养得起、养得好的良性循环,提升了整个社会的幸福感。
市民办理育儿补贴金
2024年11月,“攀枝花市坚持改革创新,着力建设人口支持和服务体系”得到国家卫生健康委的肯定和推广。
春潮涌大地,幸福润花城。随着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的进程提速,攀枝花市加快缩小了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城市更新放眼即见,生态优美可感可享,“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让人们安居乐业,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可及正日渐提升群众生活品质……拓宽“共富路”,广种“幸福花”,攀枝花正在把“共富共美”的目标变成现实!
记者:周越 彭春梅 梁芝羽
编辑:李欣璐 代琳
校对:李欣璐
审核:孙昕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