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非遗魅力点亮乡村!红宝苗族彝族乡“绷鼓仪式”传承600年文化瑰宝

3月6日,盐边县红宝苗族彝族乡举行了省级非遗项目“绷鼓节”活动。通过歌舞展演、民俗技艺展示等形式,活动充分展现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艺汇演
据介绍,“绷鼓仪式”是苗族祖先留下的文化瑰宝,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作为活动的核心内容,制鼓师傅们请鼓、蒙皮、敲打、成鼓,用精湛的技艺展示了制鼓的全过程。
请鼓
绷制鼓面
成鼓
“牛皮蒙在鼓上后,要不断敲打,除了去除牛毛,还要让牛皮变黄,这样做出的鼓才响亮。”经验丰富的核桃箐村村民杨树国介绍道。
“绷鼓仪式”的制作过程复杂,正因如此,更显其文化价值。据悉,苗族绷鼓节已延续了600多年,2011年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14年红宝苗族彝族乡建立苗族文化传习所以来,已举办了5次大型绷鼓仪式。
活动现场,热情好客的拦门酒、优美动听的特色歌舞,苗家儿女们身着盛装,带来了一个个精彩节目,吸引了众多周边群众和外地游客,为当地文旅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拦门酒
近年来,红宝苗族彝族乡通过举办绷鼓仪式,结合其他5个非遗项目,联动龙头山万亩杜鹃花海资源,推动特色文旅产业发展。2024年,成功带动3户群众开办民族特色产品门市,实现年均收入10万元左右,同时带动20余名村民实现居家就业,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
“我们计划打造‘攀枝花市苗族绷鼓仪式’活动品牌,推动乡村特色文旅、非遗等产业创新发展。”红宝苗族彝族乡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挖掘开发苗族非遗文化,将非遗技艺与农特产品结合,形成苗乡品牌系列产品,实现非遗技艺向非遗商品的价值转化,为全县非遗文化产业化提供示范。
记者:车东洪
图片来源:盐边融媒体中心
编辑:李青梅 伍家秀
校对:杨正鹏
审核:孙昕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