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微博
  • 公众号
  • 数字报
当前位置:首页

要闻

详情

蓝莓叶脉上的“共富”密码 小小金龟村的产业工人革命

来源:攀枝花市融媒体中心 2025-04-19 08:48
0

早上6点半,金沙江的晨雾还未散去,仁和区福田镇金龟村紫约农业的蓝莓种植园已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王利把最后一口面汤喝完,将印着“和美家”字样的蓝马甲往身上一套,快步走向挂满晨露的蓝莓丛。这个曾辗转于不同工地打零工的49岁农妇不会想到,自己的人生会在一件蓝马甲的劳务中重启。

插入的图片

插入的图片

在这个距离市区40多公里的山村里,一场关乎4000多个甚至更多农业人口命运的变革正在发生。

作为全国首个全域共同富裕试验区,攀枝花在2025年的改革深水区中,将福田镇金龟村推向了试验台——这里诞生的现代农业技能工人服务平台,正努力破解中国乡村振兴的终极命题:如何让传统农民转化为现代产业工人。

从“打零工”到“上班族”

4月8日,沿着山路盘旋而上,进入金龟村村委会后左转,一个金色招牌映入眼帘——“和美家社会就业服务保障平台”(以下简称“和美家”)。这个被工人们当做“家”的地方,墙面画有精美的彩绘,配备有齐全的设施设备,工人们在这里吃饭、睡觉、生活……院子里最显眼的几个大字是:“共同富裕的路上 一个也不掉队”。

上午10点,蓝莓种植园正上演一场丰收“大片”。地里,200多个身影在土地上“流动”,采摘工戴着能盖住全脸的遮阳帽,稳准快地摘取一颗颗成熟的蓝莓,放进腰上挂着的一个小筐中。路上,运输工人们古铜色的肌肤泛着油光,他们弓身蹬着三轮车,运送着一车又一车蓝莓。分拣工在宽敞明亮的车间,头戴帽子、口罩,双手拿着蓝莓分级筛选筐不停晃动,精准挑选优质果实,身旁堆成小山的蓝莓,映着他们专注的神情。

插入的图片

插入的图片

果农们在蓝莓基地劳作

当天,50岁的吉依英蒙正在路上拉蓝莓,一上午,他已经拉了5趟,是运输工人的同时,他还是管理着40多人的小组长,要监督组员们采摘,保证蓝莓质量。

“和美家”建立后,改变了过去农民工“单打独斗”的孤立局面,大家的待遇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吉依英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没有平台,我们都是自己和企业联系,不清楚企业在什么时候需要工人,那时候不稳定,一个月还只能挣三四千。”现在,在“和美家”的帮助下,吉依英蒙运输蓝莓1小时15块,一天10小时,加上当小组长160元一天的管理费,月收入能达到九千多。“我们也成‘上班族’了,日子比以前有盼头!”他说。

共同富裕的“最小单元”

被当做“家”的地方,保障不仅体现在提升职工的待遇上。

以前带饭上山,中午吃冷饭,晚上吃馊饭,现在下班回来就有热饭。”去年就在蓝莓种植园务工的卢媛萍说。

改变始于去年冬天。当紫约农业的蓝莓基地扩建遭遇用工荒时,仁和区人社局在调研中发现,福田镇近500位农民每年打零工超180天,但平均收入不足2万元;而本地农业企业用工缺口约达400人,因用工不稳定导致的损耗超过15%。

由此,仁和区搭建“和美家”现代农业技能工人服务平台,在金龟村建立起试点点位,点位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配备有文体活动室、培训场地、宿舍、食堂、洗澡间、洗衣房等服务保障设施,免费为产业工人提供吃住行保障,可容纳160名工人住宿、500名工人用餐。

平台通过构建“产业工人+集体经济组织+用工企业”三位一体服务体系,以“企业点单——平台派单——工人接单”模式,搭建起了企业与群众用工务工“桥梁”。

现在,200余名工人在“和美家”落脚。“当附近企业有用工需求时,我们就能最快速地帮他们找到符合条件的工人。”金龟村点位负责人陈思美说,“现在企业发布需求到工人接单,平均只需30分钟。”

用工生态的良性循环,为“和美家”的招聘信息注入了超强吸引力。4月8日,一上午就有十余人前来应聘。高萍便是其中之一,她带着朋友和女儿从红格前来务工,刚看完环境就签了试用报名表。朋友李富岑说:“我们是亲戚介绍来的,说这儿好干,工资也高,我们这会儿培训完,下午就要上班了。”

“我们这儿也像个学校,我是老师,工人们是学生,学完还包分配的!”金龟村点位负责人陈思美信心满满地对从米易前来学习就业平台搭建的考察团说。

据了解,自平台建成以来,金龟村点位负责人每日组织工人开展培训,同时,在仁和区的支持下不定时邀请“土专家”为工人们进行专业培训,不断提升农民的专业技能,目前已服务了约7500人次,累计向辖区企业、种植基地日派遣用工1.2万余人次,创造务工收入70余万元,岗位月均工资约4000元。

傍晚,灯火通明的“和美家”与星光点点的蓝莓基地交相辉映,无人机在夜空划出绿色航线。这个曾经以输出劳动力为主的小村落,正通过一场静默的身份革命,将“共同富裕”的宏大叙事拆解成160张宿舍床位、500份营养餐食和成百上千个充满希望的人生。当黎明的第一缕阳光掠过金沙江,产业工人的工装映照出乡村振兴最朴素的答卷。



记者:李媛

图片来源:仁和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王莉 伍家秀

校对:杨正鹏

审核:孙昕


0

分享至:

精彩推荐
JINGCAI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