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祝贺!我市学校两项美育案例荣获全国二等奖

近日,国家教育部官网公示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评选结果,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中心学校艺术美育改革创新成果案例——《俚颇彝族谈经古乐区域性小中高一体化传承实践探索》《彝风古韵润新苗——农村民族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实践》荣获二等奖。
案例围绕平地镇本土文化特色,通过融入“唱、跳、奏、绣”四大亮点于美育改革创新,搭建起了“全校、全龄、全员”美育体系与资源共享平台,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的良好成效在校内遍地开花……


△“俚颇金钱棒”原创舞蹈将非遗钱棍用俚颇歌舞表演形式呈现出来
“咚咚锵!”4月28日一早,当韵律响起,平地镇中心学校操场上瞬间活力涌动。同学们身着红黄相间的校服,手持缀着缤纷流苏的金钱棒,跳起融入非遗钱棍与当地俚颇歌舞结合的课间操。
△ 平地镇中心学校学生们在排练“俚颇金钱棒”舞蹈
“学校用1年半时间,在众多音乐老师合力编排打磨下,一套集“运动+文化+传承”于一体的9分钟金钱棒课间操,顺利落地推行,满足学生锻炼需求的同时,让传统文化在校园中传承。”学校音乐老师安建芬介绍,目前,民族大课间操已编排到第五套,巧妙融入地方非遗特色,成为校园文化新名片。


△ 俚颇彝绣作品
学校还以“传统文化传承”为主线,将省级非遗俚颇彝族“谈经古乐”引入校园,组建师生乐队,开展传承活动,构建起涵盖音乐(“谈经古乐”“俚颇民歌”)、美术(“俚颇彝绣”)及书法、经典诵读的特色课程体系,让非遗通过“课堂+实践”融入校园生活。
“刺绣需要静下心来,一针一线慢慢磨。”“顺着布纹的走向运针,绣出的花瓣才会有自然灵动感。”俚颇彝绣工作坊里,学生们拈针聆听老师讲解。工作坊成立于2021年,以彝族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将民族文化教育融入美术教学,通过社团课程助力学生了解家乡传统手工艺术,感受民族文化魅力。如今,古朴的绣架、精美的绣品与彝家风情陈设,已然成为校园里的文化风景。
△ 俚颇彝绣工作坊里,学生们拈针聆听老师讲解
“学习刺绣后,我学会了很多优美针法,见识到了精美的绣品,课外生活也丰富了。”张楠同学分享着自己的学习收获。
“学校共开设23项俚颇民俗文化系列特色课程,通过彝绣工作坊建设、谈经古乐小中高一体化传承,以及羊皮鼓舞、金钱棒等非遗课间操的推进,助力优秀传统文化扎根校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平地镇中心学校副校长张茂丽表示。
△ 俚颇民俗文化系列特色课程
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停留在展演层面。未来,学校将以俚颇彝族特色文化课程与教材体系为路径,依托多元课程搭建个性化发展平台,推动课后服务从“常规供给”向“高质量发展”进阶,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教育需求的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唤醒学生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来源:这里仁和
审核:吴禹涵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