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微博
  • 公众号
  • 数字报
当前位置:首页

要闻

详情

就业服务的“精准滴灌”——共同富裕试验区的就业护航实践‌

来源:攀枝花市融媒体中心 2025-05-09 17:47
46

春末初夏,一年毕业季即将到来。在攀枝花技师学院广场上,招聘的红色横幅在暖风中轻轻摆动。53家来自各行各业的用人单位带着2600多个岗位,走进校园“招兵买马”。应届毕业生张隆鑫的笑容里透露着对“上岸”的憧憬:“我想从事安检消防类工作,刚刚面试了一个心仪的单位,正在等结果,希望能顺利通过。”

插入的图片

这场涌动着青春热力的双选会,折射出攀枝花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攀枝花通过“建站点、强根基,建项目、提技能,搭平台、促对接,畅渠道、优服务”的多维联动机制,构建起高质量的就业服务体系。

服务站点里的“青春摆渡人”

小刘收到录用通知的那天下午,攀枝花学院钒钛学院学生科科长李宏的办公桌上还留着他上次修改的简历。这位因病失去左腿,拄着拐杖求学的学生,终于在就业浪潮中,把拐杖变为“船桨”,越过了那个他曾以为不可跨越的大浪——他找到工作了。

这份工作的背后,是攀枝花学院就业创业工作站的青春摆渡人精准帮扶困难群体毕业生,实施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行动的缩影。这个由市人社局与高校共建的就业服务站,配备专业的教师为学生提供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咨询服务。

插入的图片

“我们建立了‘一生一策’成长档案。”攀枝花学院就业科科长马斌翻开一本深蓝色封皮的台账,里面详细记录着每位重点群体毕业生的求职进展,这样的精准帮扶,让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有了保障。

成长赛道上的“私人定制”

傍晚六点的攀枝花学院图书馆,考研自习室的灯光次第亮起。“上岸”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的谭康正在整理自己的复习笔记,准备把其中的一部分送给学弟学妹。“刚复学时特别焦虑,害怕和社会脱节了。”这位曾服役于某边防部队的青年坦言,是学校打造的“升学护航工程”让他重拾信心。

插入的图片

对于想继续提升的同学,攀枝花学院也不遗余力。学院开放会议室、办公室打造备考空间,设立考研自习室及共享资料库,优化学习环境;建立多层级联动机制,通过动员大会、报考指导会及优秀毕业生经验分享,帮助学生明晰目标;实施导师结对帮扶,在专业复习、心理调适等方面全程指导,定期开展推进会,缓解考生备考压力。一系列举措构建起“环境支持-经验传授-心理护航”的全链条保障体系,助力学生升学逐梦,实现“想就业有引导、能就业有支撑、就好业有保障”。

刚“上岸”的泸州市古蔺县的选调生袁嘉烨也表示:在大学期间,所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这是他成长的基石。但除了专业学习,老师们还为我们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职业咨询,同时还和攀钢集团、四川钒钛产业企业等建立合作,给予我们许多锻炼综合能力的机会,这些经历对我明确未来的方向起到了关键作用。

不仅在攀枝花学院,在攀枝花,这种精细化服务理念已渗透到人才培养全过程。走进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订单班”,学生们正在认真学习。“还没完成第六学期课程就被用人单位‘预定’了!”汪艳红告诉记者。

近年来攀枝花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服务工作,扩大服务供给渠道,持续将公共就业服务向前延伸,让就业服务在高校内开展。2022年底,在攀枝花学院、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建成2个就业创业服务站,为高校应届毕业生提供职业指导、政策解读和岗位推介等就业服务。服务站定期组织开展职业规划讲座、企业宣讲会、模拟面试等各类就业相关活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职业素养。

产教融合中的发展密码

在攀枝花市东区创新产业园,山海文化传媒公司的剪辑室里键盘声此起彼伏。创始人李荣川紧盯屏幕上的特效画面,这是为母校制作的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专题片。去年营业额突破70万,今年要冲刺200万目标!”这位95后创业者感慨道:“从1万元创业补贴到首单校园宣传片项目,母校的‘扶上马送一程’让我们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这样的成长故事正在不断上演。攀枝花学院相关工作人员也向记者展示了一份特别的“成绩单”:近三年,攀枝花学院创新创业育人成效显著。全校学生获得各类学科竞赛奖项数量不断增长,共计获得国际级奖项33项、国家级238项、省部级2181项;其中“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铜奖13项、省级金奖12项、省级银奖38项、省级铜奖45项,共计108项,获奖数量在全省同类型高校中居于前列;“挑战杯”获得国家级铜奖1项,省级金奖3项,省级银奖17项,省级铜奖22项,共计43项;培育孵化项目155个,新成立小微公司30余家,成功孵化企业31家,创业就业人数770人。

数字背后,是政校企三方协同发力的系统布局。在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记者见到了独具特色的“三即”培养模式——教室即车间,课桌椅与生产线无缝衔接;教师即师傅,企业技术骨干带着生产课题走进课堂;作业即产品,学生作品直接进入质量检测体系。这种深度融合的培养机制,使毕业生成为企业争相抢夺的“香饽饽”。

向未来生长的服务生态

傍晚时分,攀枝花学院就业服务站的灯光依然明亮。老师们正在为还没找到工作的同学制定个性化求职建议。这个集“指导、招聘、帮办”于一体的就业创业服务平台,今年以来已累计服务学生50人次。

“就业服务不仅要‘送上门’,更要‘走进心’。”攀枝花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这样解读他们的服务理念。攀枝花创新构建的“四建”机制正在释放乘数效应:建站点筑牢服务根基,建项目提升就业能力,搭平台促进人岗对接,畅渠道优化服务供给。统计显示,去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展就业相关心理讲座 28 场,就业技能培训课程101场次;为超过4300名学生提供了职业规划建议,组织大学生群体开展电子商务等热门领域技能培训 2714 人次,开展创业意识、网络创业等培训2609人次;累计发布职位信息700余条,岗位数量超过2.7万个;举办校园双选会6场,480家企业提供1.1万个岗位,达成就业意向2600人;帮助1915名困难毕业生申请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287.55万元。

未来,攀枝花就业服务体系将坚持用有温度的服务读懂青年心声,以有深度的改革护航青春梦想,在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的征程中,奏响人才发展与城市振兴的协奏曲。


短评:

当就业服务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当职业规划从“千人一面”升级为“私人订制”,攀枝花正以政校企协同发力的创新实践,破解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适配密码,为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注入蓬勃的青春动能。这启示我们,唯有读懂青年、赋能青年,方能真正激活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



记者:李媛

编辑:苏虎 杨正鹏

校对:贺欣

审核:喻薇

46

分享至:

精彩推荐
JINGCAI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