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攀枝花“家书馆”里的母亲节:跨越半世纪的家书,读懂妈妈的牵挂

5月11日母亲节前夕,记者走进位于攀枝花市东区弄弄坪街道向阳社区的“向阳·家书馆”。馆内展陈的300余封三线家书,有夫妻间的呢喃,朋友间的勉励,兄弟间的牵挂,而其中最动人的,是母亲写给子女的信笺。
“玲,没想到你爸爸摔了个重伤,生活上全要我照顾,我白天要在家照顾他吃喝,又招呼来客。你爸爸这两天好些了,你们勿念,但要常写信来才好!……”这封写于20世纪70年代的家书,字迹虽已褪色,却仍能感受到一位母亲在艰难岁月里的坚韧与牵挂。
家书馆里展陈的家书。
在“向阳·家书馆”的展架上,类似的信件还有许多——有的记录着母亲对远行子女的叮咛,有的诉说着生活的艰辛与期盼,每一封都是那个年代最真实的家庭记忆。
现场,不少居民驻足细读。“看到这些信,就像看到了我母亲当年写信的样子。”74岁的肖开碧回忆起到攀枝花工作后与父母通信的时光,“母亲会在信里叮嘱我要按时吃饭,注意天气变化,还会分享家里的一些小事,虽然都是些平凡的话语,但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和母亲的关爱。”肖开碧表示,那时候没有手机,一封信要等很久,但字字都是真心。
居民驻足细读家书。
“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书信是我们与家人沟通的重要方式,每一封信都饱含着深深的情感。”社区工作人员宋旭感慨道。今年母亲节,宋旭也决定重拾笔墨,手写一封书信给妈妈,“我想用这种最传统、最真挚的方式,向妈妈表达我对她的爱与感激,就像她当年给我写信时那样。”
母亲写给子女的信笺。
向阳社区党委书记蒲丽萍介绍,社区群众在“向阳・家书馆”中跨越时空,与书信中的母爱相遇,不仅唤醒了大家对母亲的感恩之情,也加深了对家庭文化传承重要性的认识。社区将会持续开放家书馆这一平台,欢迎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母亲节这样特殊的日子里,到家书馆为母亲手写一封信。“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大家用最质朴的文字,表达对母亲的爱与感恩,同时也让书信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家庭文化的传承不断延续。”蒲丽萍说。
来源:川观新闻
审核:喻薇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