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花开有声 共富共美丨东区绘就共同富裕“幸福拼图”

今年以来,东区持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绘就共同富裕新图景。
温暖民生:从“脱节”到“重获价值”
恒德社区一家食堂里,张德艳正忙着准备午餐。6年前为照顾孩子与社会脱节的她,如今在这里重拾归属感:“能重新融入社会,有份工作,感觉自己又有了价值,食堂的收入还能补贴家用,生活过得非常踏实幸福。”
恒德社区地处城乡接合部,居民以安置人口为主。在推动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的道路上,社区整合资源建成全市首个社区托幼中心和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已举办近40场次培训,帮助38人实现了就业。
社区党委副书记曹菊香告诉记者,如今,在恒德社区,居民能就近就业,孩子能就近托管,书画社、图书室、老年学堂等文化场所陆续启用,让社区充满“文艺范儿”。
产业富民:小村庄的“逆袭”之路
“虽然我们生活在农村,但是农村的物质条件不比城里差,现在村集体带着我们开农家小院、种水果,日子越过越红火。”说起现在的生活,东区银江镇弄密村村民周文萍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这笑容背后,是弄密村以文化为引领、以产业为纽带,探索共同富裕新路径的生动实践。
弄密村村委会负责人介绍:“我们作为沟通桥梁,积极盘活村里闲置的农房、土地,引入合伙人投资运营,鼓励村民通过入股、务工、分红,实现多渠道增收。”
村集体盘活闲置农房土地,发展牛油果产业和特色民宿,带动55人就业,探索了“先富带动后富”的实践路径。截至目前,弄密村已招募6名合伙人,投资建设牛油果基地特色农产品产业园200亩、牛油果山庄等特色休闲餐饮5家、山见小院及八角亭等特色民宿和庭院经济5家。
这样的美好生活,同样在阿署达村上演。
阿署达村的村民鲍朝翠利用自家闲置的院子,开起了特色民宿。她精心布置小院,种上了各式各样的花草,一开业就迎来了大批前来康养的老人。
鲍朝翠说:“现在的生活方式,既让我有了稳定的收入,又能享受乡村生活的美好,我特别满足。”
近年来,阿署达村将“农文旅体养”融合发展作为核心方向,深耕康养旅游、民俗文化、户外拓展 “三大经济” 领域,全力打造集农业观光、户外拓展、研学教育、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地。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探索适合自己的乡村致富路,享受着不一样的农村生活。
老有所乐:银发族的“花样”晚年
瓜子坪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常传出欢歌笑语。79岁的樊仕华老人在这里重燃生活热情:“这里的服务特别贴心,工作人员对待我们老年人也很有耐心。我每天与老伙伴们一起唱歌、跳舞,生活充满了乐趣。”
瓜子坪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院长陈秋燕介绍,自2022年7月开始运营以来,通过整合街道、社区、医院、企业等养老服务资源,建成了集照护、医疗等13个功能区域为一体的幸福养老综合体,满足机构养老、日间照料、老年配餐、居家服务等众多社会功能。除此之外,瓜子坪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还推行智慧养老,配备智能腕表、电子围栏等科技设备,提供24小时智慧照护服务。
精神共富:三线记忆永流传
兰尖社区“兰尖故事博物馆”珍藏的三线建设文物,让年轻一代在参观中感受着“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奋斗精神。汪先生说:“我经常带孩子们来这里,听老一辈的故事、体验‘重走矿山路’项目,让他们更加了解三线建设的历史,更加热爱家乡。每一次来这里,孩子们都受益匪浅,能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东区正以实实在在的举措,让城乡百姓的幸福生活更有“质感”,让共同富裕的“幸福画卷”愈发清晰可感。
记者:梁芝羽
编辑:李青梅 杨正鹏
校对:邓欣
审核:郑淇夫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