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基础设施补短攻坚 绘就城市新图景

老旧管网换新装、破损道路焕新颜、废弃街区展新貌……金沙江畔,一场关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更新浪潮,正让这片土地焕发新生。
今年,攀枝花以城市有机更新为重点,将地下管网、道路提质、路网升级作为破题点,以三年为期,实施基础设施补短攻坚行动,用“绣花功夫”作答“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的时代命题。
从“城市病”到“生命线”的系统革新
“以前一下大雨,门口就积水,现在铺设了新管网,再也不用担心‘看海’了!”东区大渡口街居民王大爷的感慨,道出了攀枝花地下管网改造的民生温度。
在大渡口街施工现场,机械轰鸣中,一段段雨水管道被精准吊入沟槽。作为攀枝花“城市血管再造”工程之一,这里正在实施东区排水设施更新项目。该项目获得1.2684亿元国债资金支持,计划在51条道路更新路面15.57万平方米、人行道14.42万平方米,新建雨水管道约50公里。
大渡口街施工现场
大渡口街全景
“为减少对居民出行影响,我们采用‘分段施工、即挖即填’模式。”东区住建局市政股股长罗庆奎介绍,目前,全区856个施工点位已全面铺开,如同棋盘般分布在东区各地。项目全部建成后,这些地下管网就能发挥城市“毛细血管”作用,降低内涝风险。
据悉,作为基础设施补短的核心任务,2025年攀枝花计划新改建排水管网80公里、燃气管网110公里、供水管网20公里。截至6月底,已完成新改建排水管网61公里、燃气管网94.7公里、供水管网4.9公里。
按照《攀枝花市基础设施补短专项方案》,到2027年,攀枝花将累计更新改造排水管网240公里、供水管网50公里、燃气管道410公里,实现主城区天然气全覆盖。
从“通行线”到“发展轴”的功能跃升
6月29日,炳清路改造提升工程通车,为攀枝花路网升级按下了“加速键”。这条贯穿主城区的交通要道,不仅实现了路面黑化、人行道翻新,更同步完成了地下管网敷设。“现在开车路过,平稳又舒适,路灯也亮堂多了。”出租车司机李师傅的直观感受,折射出道路改造带来的品质提升。
在仁和区南岭路,新铺的混凝土车行道宽敞平整,道路左侧的人行道已经完工,施工人员正在铺设右侧人行道花岗石。这条20多年前修建的道路,如今正经历着从“陈旧”到“焕新”的蜕变。
仁和区南岭路施工现场
仁和区南岭路
“项目不仅改硬件,更要改生活。”仁和区前进镇工作人员罗明晖介绍,下一步,将对南岭路两侧建筑物进行立面改造,让这里变成聚人气商气的特色街区,为居民编织更舒适的生活网络。
根据专项方案,2025年攀枝花将推动公园大道、米易县西环路至G227道路、米易南部新城市政道路等项目建成。到2027年,全市建成区路网密度将提升至11.2公里/平方公里,各组团联系更加紧密便捷,让城市“动脉”更畅通。
“我们不仅要修路,更要通过路网优化带动区域发展。”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主次干路建设,提升城市道路服务功能,在满足市民出行品质化需求的同时,更要实现从“通行线”到“发展轴”的功能转变。
从“补短板”到“提品质”的价值跃迁
西区陶家渡中路的改造,是攀枝花基础设施补短与文化传承结合的典范。这条老旧道路,如今以“旧巷焕彩·西区遗韵”为主题,在3.5公里长的街区里,融入了三线建设、老工矿区元素。“改造不仅修了路、换了管网,还让老建筑焕发了新生,很多人来我们这儿打卡,我家的生意也会越来越好。”在陶家渡中路开了一家超市的蒲微感叹,历史记忆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让老街区重获生机。
西区陶家渡中路
西区陶家渡中路全景
车行道提升、人行道翻新、雨水管网改造……这些看似细碎的工程,实则是对居民生活细节的精准回应。“现在下楼散步,不用担心踩空井盖,路灯明亮,安全感满满。”陶家渡中路的居民蒋文秀的感受,印证了基础设施补短的核心价值——不仅是硬件升级,更是生活品质的提升。
按照《攀枝花市基础设施补短专项方案》,到2027年,攀枝花还将实现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73%以上、供水管网漏损率降至7%、55条主次干道完成改造、7条主次干路建成投用……这些数字背后,是“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生动实践。
新铺设的管道在地下延伸,如同城市的脉络,输送着对未来的期许。攀枝花的基础设施补短攻坚,不仅是一场城市更新的攻坚战,更是一次以民生为圆心、以发展为半径的幸福扩容。
记者:王莉 龚林埔
编辑:苏虎 伍家秀
校对:张婧
审核:郑淇夫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