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文明在攀枝花这样“生长”!

如果把城市比作“土壤”,那文明就是最好的养料。
在攀枝花,文明“生长”在街头巷尾——环卫工人扫帚下的落叶轨迹,志愿者红马甲上的汗渍,餐馆老板端出的爱心餐,公交车司机踩下的每一次礼让刹车。这些平凡人的日常,为城市文明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晨光中的“画笔”
清晨六点半的炳三区,蓝花楹的紫瓣还沾着露水,55岁的张中碧已经用那把特制的扫帚开始“作画”——竹条刮过路面的沙沙声是她的画笔,拢起的落叶堆是她勾勒的线条。“扫帚要斜着压住落叶,手腕得用巧劲。”张中碧向记者展示她的技巧。
这位有18年党龄的环卫工,在这条种满红椿树和蓝花楹的道路上坚守了十三年。“有游客夸这条路浪漫,我就笑着说,浪漫背后可藏着我们环卫工的‘腰酸背痛’!”她揉着后腰,眼角笑出细纹。
张中碧在工作中
张中碧总把“文明需要大家共建”挂在嘴边。她记得,十多年前这段路还是黄土裸露的开发区,如今银行、商厦拔地而起,“以前扫出最多的是尘土,现在连烟头都少见了”。最让她触动的是礼让行人的车辆,“有次我低头扫路,一辆轿车在斑马线前停了半分钟等我过去,司机还冲我摆手”。她特意把这事写进社区党员分享会:“城市文明就藏在这些细节里。”
2161小时的答案
“小朋友们,这道题的关键是互相帮助、一起找思路哦!”近日,在米易县晓时候艺术培训学校的数学课堂上,25岁的青年志愿者毛海,正将数学公式与人生哲理巧妙编织。他反复强调的“乐于助人、互帮互助”,是他2161.2小时志愿服务熔铸的青春底色。
从“红马甲”到“孩子王”,志愿精神薪火相传。自2019年首次穿上红马甲,毛海的身影便活跃在志愿服务的广阔天地。从留守儿童课桌前的耐心辅导,到疫情防控卡点的无畏坚守;从应急救护技能的娴熟展示,到春运归途中的暖心守护——六年数百场服务,成千上万的人受助,他的足迹遍布社区、医院、车站……
志愿者毛海开展志愿活动及团队合影
一人之光,点亮满城星火。毛海的奉献折射出全市青年志愿服务蔚然成风的亮眼图景。近3年,攀枝花开展志愿活动2500场,组织38000余人参与志愿服务,服务时长15万小时左右。越来越多青年循着毛海的足迹,在“志愿四川”平台集结,活跃在乡村振兴、社区治理、应急救护的前沿阵地。他们专业、热情、持久地参与,使志愿服务从“一时热心”升华为“城市品格”。
餐桌上的红心
餐饮企业是传播城市文明的一扇窗口。宋艳华餐馆自1995年在我市东区创立以来,其创始人宋艳华始终坚持将党建作为企业践行城市文明的核心引擎。
2012年,宋艳华餐馆成立党支部后,他创新建立“红心向党·立店为民”品牌,带领17名党员组成先锋队,通过公益实践活动体现企业社会责任担当。宋艳华独创“红心、匠心、爱心”三维创建体系:用“红心”驱动社会责任实践,在疫情防控关键期,他带头组织党员按下红手印请战,累计为抗疫一线免费供餐3万余份,承担成本21万余元;以“匠心”传承盐边菜非遗文化,研发“地方+民族”风味体系,将菜品转化为文化载体;以“爱心”组建3支志愿服务队,十年间开展街道清扫1000余公里、文明劝导520余次,累计捐赠120余万元帮扶弱势群体。其党建与经营深度融合的模式,成为四川省“两新”组织党建示范案例。
宋艳华餐馆为西藏定日县地震灾区募集善款 58949.5元
今年,宋艳华餐馆被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面对荣誉,宋艳华始终保持清醒认知:“这不仅是荣誉,更是企业反哺社会、践行初心的赤诚情怀。”
从街边小店到文明标杆,宋艳华用30年坚守证明:企业的文明高度,取决于党建深度与民生温度。如今,他正带领团队努力让餐馆向着城市文明“活态博物馆”的目标迈进,让方寸餐桌持续绽放城市文明之光。
十米车厢的温度
7月16日10时许,攀枝花南站公交停车场,驾驶员罗结驾驶车牌为川D18988F的27A路公交车,从火车南站驶往大湾丘。一路上,只要有行人准备过马路或正在过马路,罗结都没有丝毫犹豫,稳稳地踩下刹车,礼让行人。这一幕,成为攀枝花“文明出行”的生动注脚。
今年55岁的罗结,已安全驾驶百万公里。对罗结而言,每一次驾驶,提前减速、保障行人安全过马路,早已刻在了骨子里。罗结说:“礼让行为,不仅保障了行人的安全,更展现了文明出行的良好风尚。驾驶员礼让行人,已经成为攀枝花一张靓丽名片,这一行动的倡导者,就有攀枝花公交人,希望能用我们的行动,带动更多驾驶员养成礼让行人的好习惯,让城市交通既文明又安全。”
罗结驾驶公交车礼让行人
不仅如此,罗结还积极搀扶行动不便的老人上下车、帮乘客搬运行李、为乘客介绍攀枝花吃住行游购娱……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让十米车厢成为流动的“暖心驿站”。
因为工作突出,罗结先后获得“攀枝花好人榜”“最美公交人”“平安卫士”等荣誉称号。
阳光下的共生
当环卫工的扫帚、志愿者的红马甲、餐馆的党徽与公交车的方向盘共同转动时,攀枝花的文明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象化为一幕幕生动的场景。这座曾以钢铁闻名的城市,如今正用另一种方式锻造温度——在蓝花楹飘落的街角,在递出爱心餐的窗口,在斑马线前的刹车灯里,在每个平凡人日复一日的坚持中。
记者:程礼攀 李媛 莫贯 彭春梅
编辑:李青梅 伍家秀
校对:邹耀
审核:吴禹涵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