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三线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生活交融共生 攀枝花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要推进三线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如何通过城市建设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7月26日,在中共攀枝花市委新闻发布会上,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志强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
他说,“攀枝花作为全国三线建设典范城市,承载着新中国工业崛起的集体记忆,是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生动实践”,强化三线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市委市政府立足城市历史底蕴和时代使命作出的重要部署。
刘志强表示攀枝花要具体从三方面推动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交融共生。
在保护层面,攀枝花要精准守护文化遗产根基。通过全域历史文化资源普查认定,将各时期、各类型历史文化资源纳入保护名录,串联成“基因图谱”。同时,编制保护规划、出台管理办法,为76处文保单位、68处历史建筑、4片历史文化街区等提供科学指引,以“象牙微雕”般的匠心,实现历史与城市发展的共荣。
在利用方面,攀枝花以城市有机更新激活历史遗存价值。将保护工作融入城市更新,通过“微改造+微更新”模式,对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进行修缮,优化街巷环境,提升市政设施。同时,推动资源活化利用,打造红色文化体验线路、沉浸式文化场景,引入新业态,让老厂房、库房焕发新生,实现工业记忆与现代文明的碰撞。
大渡口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原攀钢设计院办公楼历史建筑,现活化利用为咖啡馆。
河门口北街历史文化街区的老武装部历史建筑,结合周围历史建筑以及室外空间打造成以三线建设文化再现的“初心园”和“微博物馆”实景教育基地。
兰谱路历史文化街区原点广场风貌,保留了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风。
此外,攀枝花要推动全民参与,凝聚保护共识,让城市故事代代相传。通过开展“文化遗产自然日”活动、推出三线建设时期影视作品、打造红色文旅基地等方式,提升公众保护意识,推动城市实现从工业锈带到文化秀场,从生产空间到生活剧场,从历史遗产到当代资产,从集体记忆到全民共识,从城市名片到文明地标的五个转变,全力推动攀枝花建设国际旅游城市,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让三线故事“花开满城”,让历史文脉永续传承。
记者:王莉
封面图片摄影:石磊
图片来源: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编辑:伍家秀 李青梅
校对:贺欣
审核:吴禹涵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