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微博
  • 公众号
  • 数字报
当前位置:首页

要闻

详情

高山秋番茄错峰上市 彝乡山村走出产业新路

来源:攀枝花市融媒体中心 2025-08-25 17:03
20

8月21日上午,记者走进海拔近2000米的米易县湾丘彝族乡青山村。在青山沟旁,三组村民朱顺发背着刚摘的一大筐番茄从大棚出来,红亮的“丽粉”番茄皮薄得能透光。掰开一个番茄,沙瓤中包裹着饱满的汁水,酸甜的气息也弥漫开来——这是青山村产业转型后,第一批挂上枝头的“新收成”。

“去年这两亩地还种着玉米,一年到头收入不到1500元。但今天我卖的500公斤秋番茄收入就有1500元。下个月番茄进入盛果期,预计收购价也会提高。”朱顺发拿着刚摘下的番茄笑着说,这是本月下旬采摘的第三茬番茄。

朱顺发的喜悦是青山村产业转型的一个缩影。在这个海拔1700—2500米的彝家山村,过去种的是青花椒、核桃加林下作物,但青花椒、核桃等价格下降,销路变窄,村民们总盼着能换个“活法”。

找一个村民能够参与的项目,发展一个见效快的致富产业,探寻一条家门口的“共富路径”,一直是青山村村两委和驻村队内化于心的共识和奋斗目标。在观摩、讨论、动员、引导、对接等一系列行动的基础上,今年6月,青山村采取“支部牵头+集体经济注入+群众参与”的方式发展起大棚蔬菜种植。因此由村集体出资建设的18亩“共富大棚实验田”和敢闯敢试的20余户农户建设的100余亩“高山大棚”,拔地而起。

“建设大棚是第一步,怎么运营,怎么产生价值,怎么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才是重中之重。”青山村驻村第一书记杨华介绍,为了避免“瞎折腾”,青山村坚持经验和市场导向,把“专业的人请进来”作为解决运营问题的“金钥匙”,采用“保底租赁+跟踪管理”模式,通过比选竞拍方式,把“共富大棚示范田”租赁给具备种植经验和种销路径双重身份的“新农人”,村两委、驻村队负责跟踪管理和协调服务,做到既发挥行家里手功能、又实现试验价值、还链接市场“三保险”作用,达到示范带动、集体经济增收“双赢”局面。

“我们特意选择了适合高海拔种植的丽粉和豪粉品种。”在大棚旁,青山村党支部书记李海兵指着摘下来的番茄介绍道,“普通番茄夏季上市,我们的高山番茄秋季上市,正好错峰销售。下一步,我们将运用好‘共富大棚示范田’的带头作用,开展好‘田间课堂’确保农产品品质,同时深入对接市场,畅通销售渠道,带领村民奔共富。”

正在采收的农户们穿梭在田垄间,塑料筐很快被红粉相间的果实填满。虽然天空飘着细雨,但大伙儿搬运蔬菜筐的脚步轻快,这个曾经以传统农作物为主的山村,正在用一个个饱满的果实描绘新的产业图景。



记者:程礼攀 陈小龙 实习生 管雨佳 文/图

编辑:李青梅 杨正鹏

校对:张婧

审核:喻薇

20

分享至:

精彩推荐
JINGCAI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