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微博
  • 公众号
  • 数字报
当前位置:首页

要闻

详情

拘役两个月!借钱不还的“老赖”被判“拒执罪”

来源:攀枝花市融媒体中心 2025-08-25 17:35
1

​近日,西区法院审理了一起借款人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的案件,借款人易某的行为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简称:拒执罪),被法院判处拘役两个月。

据悉,原告李姐(化名)借钱给易某71000 元。两人因这笔借贷发生纠纷,2022年1月李姐诉至西区法院,要求易某还钱。经调解,西区法院支持李姐的诉求,双方自愿达成协议于2022年4月30日前一次性归还借款。后来,因到期后易某未履行义务,2022年5月李姐再次向西区法院申请执行。西区法院当日下发执行裁定书、执行通知书以及报告财产令、限制消费令,并按规定将上述法律文书送达借款人易某,并要求他申报财产。

2023年7月,易某隐瞒自己微信中的交易情况,未如实报告,西区法院以虚假报告财产拘留他15日;易某仍拒不执行判决,未将所欠款项支付完毕。今年7月底,易某被西区检察院提起公诉。

西区法院公开开庭审理认为,借款人易某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其行为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另查明,民警通过李姐电话联系上易某后,易某主动到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具有自首情节,依法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易某当庭自愿认罪认罚,可以从宽处理。易某系初犯,可以酌情从轻处罚,判处拘役两个月。

办案法官介绍,民间借贷的基石是诚信,被执行人如实申报财产是法定义务。微信交易记录等财产信息不得隐瞒,这既是对司法程序的尊重,更是诚信做人的底线。判决生效后拒不执行,不仅会被纳入失信名单,限制出行、消费,更可能构成拒执罪,面临刑事处罚。一旦留下犯罪记录,不仅影响自身征信与社会评价,还会对子女升学、就业等产生长远负面影响。



记者:周越(图片由AI生成)

通讯员:石琳

编辑:李青梅 杨正鹏

校对:张婧

审核:喻薇

1

分享至:

精彩推荐
JINGCAI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