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微博
  • 公众号
  • 数字报
当前位置:首页

要闻

详情

攀枝花开 奋斗我在丨彝乡沃土上的“红褂书记”

来源:攀枝花市融媒体中心 2025-08-26 17:39
0

“啊波波(彝语感叹词)——何书记,你太客气喽!”盐边县温泉彝族乡四呷左村。村委会门口,几位彝族老乡围着一位身披红褂、胸佩党徽的女干部,边说边笑往她怀里塞核桃。她也不推辞,笑呵呵接过,转手又给村民的孩子抓了一把糖。

这位被老乡亲切招呼的“何书记”,叫何俊蓉,50岁,攀枝花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干部。2023年9月,被组织选派到四呷左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四呷左村不小,幅员46平方公里,是温泉乡面积最大的村。1598人,彝族占九成多。从机关干部到驻村第一书记,角色转变不小,责任更是不轻。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土地有感情。”何俊蓉说得朴实,“组织派我来,我就要把这里当成家。”
驻村头一件事,抓党建。
村里30名党员,平均年龄偏大,组织生活不太规范。何俊蓉明白,乡村振兴,组织不振兴,啥都白搭。她曾经担任单位组织委员,充分运用单位“金沙热土 自然先锋”党建工作经验,2023年11月,她发起成立“四呷左村党员先锋队”,30人全部加入,清一色披上红褂褂。

“穿红褂褂的又来喽!”村民一见他们就笑。政策宣讲、田间帮扶、纠纷调解……红褂褂走到哪,党的工作就跟到哪。

“党员得动起来,堡垒才能强起来。”何俊蓉说。组织生活会、党课学习、批评和自我批评,一项项规范起来。大伙儿起初不习惯,后来却越来越认真。“何书记是真心带我们干事。”老党员刘尔子说。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
四呷左村山高坡陡,传统种植效益低。何俊蓉带着工作队翻山越岭,摸家底、找路子。烤烟耐旱、价稳、效益好,适合这里。但散户烘烤质量不稳,卖不上价。
“建集中式烤烟房!”2024年,何俊蓉与村“两委”调研后下定决心。跑项目、找资金、报审批……目前,20间烤烟房已申报立项。预计建成后,年增集体收入6万元,解决30人就业。
村民马保长家的蜂蜜滞销,何俊蓉带头线上线下吆喝,卖出1.6万元;组织单位职工买村民农产品,两年累计4万多元。“何书记来了,东西卖出去了,收入实打实多了。”马保长搓着手笑。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新队组一条道路被暴雨冲垮,村民出行得绕几里山路。何俊蓉急在心里,多次向“娘家”寻求支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协调落实18万元资金用于道路修复硬化、安装路灯。目前工程已完工,已正常通车。

“路修好,核桃、山羊就好卖出山了!”红岩组组长王阿散盼着呢。

a427c1b8417a7676be3dc840b54921f.jpg

村里残疾少年马小明(化名),出行靠爬。何俊蓉联系基金会和社会爱心人士,募来1.85万元,修了96米入户路,还送了电动轮椅。“现在我能自己出门晒太阳了。”小伙子笑得腼腆。

太阳能路灯、小桥护栏、防灭火用水……一桩桩“小事”,何俊蓉记满一本子,解决一件勾一件。“群众找你,是信任你。不能让他们寒了心。”

驻村工作,要上前线,也要管保障。
工作队两名年轻队员,吃住都在村里。何俊蓉像大姐一样照顾他们。“何书记做的滑肉,一绝!”队员安飞咂咂嘴。工作上更是手把手带:“她教我们怎么和群众打交道,咋样办实事。”

村干部也服气:“何书记干事认真,没架子,自己掏钱买水果糖果给老乡,我们都不好意思了。”

她的手机通讯录里,村民号码越存越多。“谁打电话来,我都存上。现在快成‘村字号’黄页了。”她笑。
眼下,何俊蓉正忙着规划明年的事:烤烟房建设、道路硬化、雨露计划、就业帮扶……“脱贫成果要巩固,乡村振兴要加速,一样不能落下。”
问她苦不苦,她摇头:“能投身这样的事业,是幸运,也是荣誉。”
问她图啥,她想了想:“就是希望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将来我走了,他们还能说一句‘这个书记不错’。”
坝坝会上,夕阳西下,何俊蓉又拎着一袋糖果、水果走来。孩子们呼啦啦围上去,笑声洒满山坡。
那件红褂褂,在青山映衬下,格外鲜亮。



记者:晏洁 (受访者供图)

编辑:李青梅 杨正鹏

校对:张婧

审核:喻薇

0

分享至:

精彩推荐
JINGCAI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