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微博
  • 公众号
  • 数字报
当前位置:首页

要闻

详情

​钒钛首县蕴新机 滋味盐边共富行——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赴四川盐边支队五载实践纪实

来源:攀枝花市融媒体中心 2025-08-27 16:55
0

您或许未曾听闻盐边,但一定知晓它肩扛的荣光。从三线建设时期“故土难离必须离,吃苦担当能克难”的无私奉献,到二滩水电站建设时三万移民“舍小家为大家”的团结奋斗,共同富裕的基因,早已深深熔铸在这片热土的血脉中。如今,盐边县肩负“二次腾飞”的光荣使命,以“一区五县、共富共兴”为蓝图,精心构建“一区两城引领、两江三湖支撑、三园四廊协同、六乡六镇联动、名村名品赋能”的农商文旅康体融合新格局,一幅城乡融合、共富共兴的壮丽画卷正徐徐展开。正是在这片充满历史底蕴与时代活力的土地上,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赴四川盐边支队的青年学子,三年五载,步履不停,将青春智慧融入乡土,以实干担当书写新时代的“盐边故事”。

支队长张蕴之在清华大学社会实践年会上分享盐边故事和青年力量

活化:唤醒沉睡资源,擘画产业振兴新图景

盐边,这片笮山若水之地,地下有“钒钛明珠”,山上有“芒果飘香”,村中有“文化瑰宝”。资源优势如何转化为发展胜势?支队的实践,正是从破解这一核心命题入手,探索一条“活化发展”的康庄大道。

直面产业痛点,以科技与法治赋能。针对芒果这一支柱产业,支队员化身“产业医生”精准诊断,深入田间地头,推介科研院所的最新研究成果,借鉴专利技术,为果农提供低成本、易操作的套袋、采摘、运输解决方案,有效降低了产后损耗。面对以次充好、市场恶性竞争的乱象,队员们潜心研究法条与判例,为“攀枝花芒果”品牌保护提出切实可行的法律建议。更前瞻性地,支队员着手探索制定芒果分级标准,设计品牌IP与延伸文创产品,旨在引导产业摆脱同质化竞争,走向良性、差异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破解融合困局,从“卖资源”到“卖体验”。盐边坐拥国家级出口芒果质量安全示范区、红格温泉阳光运动康养胜地、二滩国家森林公园等优质资源,但农文旅融合长期面临“资本不愿下乡、农民不愿参与、有资源无产品、有景点无品牌”的四重困局。支队借鉴浙江安吉、广西百色等先进地区经验,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倡议设立“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金”,破解资本困局;推广“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共建共享模式,通过“三变”改革让农民从“旁观者”变为“合伙人”,破解人本困局;着力打造“盐边阳光芒果谷”核心IP,构建集科普教育、加工体验、民俗活动、文创开发、特色餐饮于一体的综合性体验包,破解产品困局;主动融入攀枝花市“阳光花城·康养胜地”城市品牌,设计“三线建设+田园康养”“红格温泉+古村落探秘”等组合旅游线路,破解品牌困局。青年人的智慧,正让盐边的“明珠”串珠成链,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融入:深植在地文脉,构筑城乡融合新空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支队深知,真正的融入,是尊重乡土、理解乡土、服务乡土,让现代设计理念与在地文化基因和谐共生,让青年力量成为激活乡村空间的催化剂。

建筑微改造,守护乡愁记忆。在古德村,独特的夯土建筑是历史的见证,却也面临着技艺失传与建筑老化的窘境。支队设计团队没有大拆大建,而是引入“乡村客厅”概念,通过“微改造”的针灸式策略,在保留建筑原有肌理与风貌的基础上,巧妙融入现代功能。他们平衡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的关系,不仅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更重塑了村民的文化自信,让一座座老房子成为承载乡愁、连接未来的“活态博物馆”,展现了青年参与乡村渐进式发展的独特价值。

展览叙乡情,凝聚精神力量。如何让五次实践的成果看得见、摸得着、传得开?支队精心策划了一场以“共同富裕”为主题的展览。展览以“回望—凝视—生长—接力”为脉络,分为“溯流”“守艺”“富域”“盐续”四个篇章。“溯流”以巨幅手工拼贴长卷,串联起历次实践的足迹与故事;“守艺”将非遗实物与图片并置,让技艺的纹理触手可及;“富域”以创意装置托起芒果、龙眼等特色物产,寓意产业与风土的共同繁盛;“盐续”则以队员们的艺术肖像与手写感言收束,投射于墙面,与观众身影交叠,寓意每一次驻足都是下一次出发的序章。这场展览,不仅是对过往工作的总结,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动员,构筑起一个联结地方、宣传文化、凝聚共识的坚实阵地。

循环:激发内生动力,探索共同富裕新路径

共同富裕的终极目标,不是一时的输血,而是建立生生不息的造血机能。在盐边,清华大学乡村振兴支队的实践,始终致力于探索一条将外部智力支持转化为地方内生发展动力的可持续路径。深入调研后,支队发现盐边丰厚的非遗文化在传承转化层面面临挑战。一方面,学生的非遗天赋与热爱,在升学压力下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文旅企业虽看好其价值,却因制作周期长、难以量产望而却步,导致非遗传承长期依赖外部输血,无法形成自我循环的产业闭环。这,正是青年人可以大有作为的空间。

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桂立新老师指导下策划“山川有迹 共攀共行”主题展览

循环的起点,是教育赋能与视野打开。 在支教课堂上,队员们用电脑向学生演示如何将古老的傈僳族刺绣、苗族蜡染等非遗元素,再设计成时尚的文创产品。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光芒,戏称自己的未来规划从开个手工作坊“一跃迈入了工业时代”。这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为孩子们打开一扇将个人兴趣与时代发展、市场需求相结合的窗户,为未来的内生动力埋下种子。

循环的核心,是价值转化与平台搭建。 为了让非遗作品的价值被看见,队员们决心举办一场高水平的非遗作品展。面对孩子们热情创作的满满两大车作品,支队收拾了三间村屋才布置完成。队员们爬梯上墙,从白天干到深夜,在昼夜温差的瑟瑟发抖中,只为趋近完美。这份执着,搭建了一个连接乡土与城市、传统与现代的展示平台。当对口支援的北京孩子来到展览,他们举起相机,反复排队,记录下心仪的作品;更令人动容的是,在队员的鼓励下,原本羞涩的盐边孩子担任起讲解员,从磕磕绊绊、眼神求助,到挥动双手、自信讲解。那一刻,文化自信的生命力喷薄而出,这正是内生动力被激活的最生动写照。

循环的闭环,是市场链接与利益反哺。 最关键的一步,是实现从文化价值到经济价值的转化。支队基于展览作品延伸设计的文创产品,因其兼具文化底蕴与市场潜力,受到了文旅企业的青睐。部分企业已意向落地合作,并郑重承诺将部分利润反哺学校的非遗课程建设。至此,一个完整的循环链条正式形成:青年智力激发文化创新,文化创新链接市场需求,市场收益反哺文化传承,传承培育未来人才。这个由青年人亲手构建的良性循环,正是盐边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激发内生动力、探索可持续发展新路径的宝贵实践。它证明了,共同富裕的道路,可以始于文化,兴于创新,成于循环。

在盐边的三年,我们欣喜地看到,金魔芋开启了农文旅融合新模式,复原的盐边老县城记忆街区承载着居民的历史回忆,“全域聚富、全民致富、全面奔富、全体创富”的共富新模式正在搭建。而我们,也通过“活化、融入、循环”的努力,让策划的文旅路线、设计的文创产品为当地带去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让在地化的微改造优化了农民的生活空间;让展览成为联结内外的文化窗口。更重要的是,我们始终将工作的落脚点放在帮助地方建立长效机制上。我们努力播下创新的种子,搭建可持续的框架,确保实践成果不因队员的离开而中断,不因实践的结束而终结,而是能深深扎根于乡土,成为推动盐边共同富裕事业行稳致远的内在力量。

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走得越远,看得越多,青年人“指点江山”的“自我”就越缩小,也越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将个人奋斗与时代发展、国家需要同频共振,才能真正“改造客观世界”。在盐边,我们不仅见证了无数双手共同托起的文化薪火,更积极融入其中,以青春为薪,以智慧为火,让这火焰更加旺盛,无畏时光流逝,绵延不绝。盐边的实践,是清华学子服务国家战略的生动缩影,更是青年一代在共同富裕伟大征程中贡献智慧与力量的有力证明。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不仅是产业的振兴、乡村的蝶变,更是一场关于希望、奋斗与传承的时代交响。



作者:清华大学张蕴之

编辑:李青梅 杨正鹏

校对:张婧

审核:喻薇

0

分享至:

精彩推荐
JINGCAI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