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微博
  • 公众号
  • 数字报
当前位置:首页

要闻

详情

戴上手套打麻将、穿上外骨骼走路:看四川智慧医疗的“硬核”实力|四川有智慧

来源:四川发布 2025-08-30 16:10
0

8月7日,67岁的陈伯在家中打开连着电视的APP,戴上黑色手套开始“抓取”电视里的各类物件,当虚拟物品碰撞的瞬间,手套传来握住实物的触感,他因脑卒中偏瘫的右手无名指微微颤动。


同样的情况正在多地上演。在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的康复科内,正在进行恢复训练的赵大爷穿上“外骨骼装备”,伴随着机械腿的助力,一步一个脚印稳稳前行……



在社会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随着智能设备和系统的广泛应用,曾被视作科幻场景的智慧康复医疗,已经逐步走进医院、社区里宽阔的训练室,甚至是家庭的客厅与厨房。


康复不再单调


当麻将游戏引入康复训练


“再摸一个五万,就能和牌了。”在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小布体验到了这款完全“四川芯”“四川造”的A2上肢训练机器人。当手臂放上手柄,机器会提供阻尼,随着不时地移动手柄,模拟抓牌、打牌的动作,小布需要用一定力量才能将“牌”打到正确的位置……这种看似“打麻将”的行为,实则是在进行上肢康复锻炼。


图片


“都说伤筋动骨100天,康复训练耗时更长,更别说脑卒中的恢复了,很多老人跑三次医院就放弃了。”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上肢康复机器人项目负责人张泰略告诉小布,传统意义上的康复锻炼较为枯燥,动作较为机械,病人难以坚持,且难以达到手脑并用的锻炼效果。


基于此,团队将《健身环大冒险》的“成瘾”机制引入医疗领域:完成“7+3”数学题时,需将手柄移动到代表数字10的动画位置,答对会触发正确音效;麻将游戏中,则需要模拟动作进行洗牌,再通过手柄将牌移动到随机位置才能顺利打出。这种“川味”十足的游戏设计成为突破口,既包含认知挑战,需要患者用大脑思考如何赢得游戏,又有肢体运动的训练,而实现了“认知-运动双康复”模式


“每天20分钟的训练,让康复不再单调。”目前,成都“今福蓉长者之家”等多个养老院康复训练室里,这款设备已成最抢手的“玩具”。


技术突破仍在加速。在研究院的演示厅,张泰略为小布戴上手套,这款“手部康复训练机器人”也沿用了“游戏”逻辑,由动力手套、主机、镜像手套三部分组成,通过机械辅助来增加康复患者关节活动度和缓解肌张力。


图片


随着几次手掌摊开、握拳,小布感觉有力量引导手指被动收紧、放松,反复几次动作后,灵活度、开合范围等各项数据显示在屏幕上,后续对应的训练计划也自动生成,并推荐了合适训练的游戏。在一款抓取物品的游戏训练中,还能明显感觉到手部传来不同物品的触感。


更为重要的是,这两款康复训练机器人都能够通过实时交互获取用户的力量、速度、活动范围等数据,进行智能评估,并结合大模型生成能力,为不同年龄与康复需求的用户量身定制个性化的训练方案。


在张泰略看来,这两款机器人的突破在于近乎百分百的国产化率,从硬件、电路到算法、软件都做到了全线自研,打破了过去长期依赖国外零部件与核心技术的局面,是对中国医疗机器人行业的全新探索;其次,轻量化的设计让这两款机器人能走进社区,走近用户的家中。


谈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空间,他表示,下一阶段将利用人工智能生成技术,通过交互,让机器人实时掌握患者的情况,收集相关信息自动生成专属于每位患者的个性化康复训练目标和任务,“让训练更加生动有趣,再进一步提高依从性。”



在医院里的“黑科技”


看外骨骼机器人如何重塑康复之路


今年以来,从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链产品发布会到广交会,再到西博会,外骨骼机器人辅助康复的消息屡见报道,引发广泛关注。走出展会,走出工厂,进入医院康复科的外骨骼机器人到底如何?


图片


钢铁“骨骼”加绑带、马达配传感器……穿上这身“机械衣”,脊髓损伤患者赵平(化名)就能重新站起来,在机器人的辅助下一步一步自主走动。这充满科技感的一幕,是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利用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场景。


“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可穿戴设备,它既具备外骨骼的辅助增强功能,又融合了机器人的自主或半自主控制能力,辅助行动障碍者进行康复。”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陆必波告诉小布,在临床康复上,这项技术彻底革新了康复理念与实践,它突破了传统“坐位→立位→行走”的渐进模式桎梏,使患者在卧床期结束后便能立即开展真实的步行训练,精准把握住伤后3-6个月的黄金康复窗口


显然,针对不同病症的患者,外骨骼机器人的“黑科技”不止于此。对于脑卒中患者,设备搭载的CPG中枢模式发生器可生成毫米级精度的生理步态,高效矫正97%的划圈步态等异常模式;而对于脊髓损伤患者,尤其是完全性截瘫群体,外骨骼机器人融合脑机接口技术,通过解读患者运动皮层信号实现“意念行走”,激活神经通路重建功能。


图片


临床实践印证了显著成效。“以慢性中风患者为例,使用外骨骼训练4周后,步速、步频提升,步长对称性显著改善。”陆必波介绍,患者步态对称性明显改善,神经可塑性增强。更令人振奋的是,融合游戏化设计和实时反馈的智能系统,将患者训练参与度提升了40%。


目前,在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康复科,不少脑卒中患者、脊髓损伤患者、骨科术后患者、老年肌少症与衰弱人群都成为这台外骨骼机器人的“粉丝”。医院康复科医师介绍,目前来看,患者进行每次30分钟、每周5次的短时高频训练,比单次长时训练更有效。


当下,随着银发经济的火热,康养业务的内涵和形式也在不断拓展。外骨骼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借助人工智能,逐步专业化,亦或是逐渐轻量化,答案或许在于两者的深度融合。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人工智能将驱动设备更精准地理解个体步态差异与康复需求,实现个性化动态适配;同时,材料科学与仿生设计的突破将推动外骨骼向轻便化、穿戴无感化演进,让外骨骼机器人成为延缓失能、维持社会参与的关键支持。



打造智慧康复医疗新高地


四川这样落子布局


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挑战和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康复服务的迫切需求,四川省正积极布局,将智慧康复医疗作为推动健康产业升级和应对“银发浪潮”的关键举措。


2024年8月,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等15部门联合印发《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全面激发卫生健康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到加强人工智能、可穿戴、精准监测、康复辅助、适老性产品和智慧健康产品的研发和临床应用。


VCG41N1425529683.jpg

图源视觉中国


同期,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管理局、省疾控局联合印发的《科技创新推动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发展工作方案》中则提到,强化智慧医疗健康装备应用,培育可复制、可推广的5G智慧医疗健康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医疗机构、医养结合机构、第三方诊断/检验中心等向防、诊、治、康、护、养一体化医疗健康服务模式协调发展。


据了解,目前,四川正大力支持本土科研机构与企业进行核心技术攻关,强调“四川芯”与“四川造”,致力于在康复机器人硬件、核心算法及人机交互等关键领域实现自主可控,从而解决一批“卡脖子”难题。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被纳入2024—2027年四川省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重点攻关领域。四川将推动研发护理机器人、柔性穿戴设备、人工智能需求评估-预警模型、心理护理等数字护理产品,集成互联网医疗平台,构建医院-社区-居家三级联动的全程智能护理体系,通过智能数据采集-评估-预警-监测-干预,形成人文、智慧与科技的康养护理产业生态,助力健康老龄化。


VCG111308086684.jpg

外骨骼康复训练机器人帮助患者重新行走,图源视觉中国


在智能健康支持设备研究方面,研发居家智能健康监测检测、智能可穿戴设备等远程监护设备、仿生机械、照护机器人、康复辅助器具,提供健康管理、康复指导、康复运动、居家照护、心理干预等智能适老化支持,推动健康管理实现从点状监测向连续监测、从短流程管理向长流程管理转变。


与此同时,在服务模式上,2025年4月,四川省启动“智能化康复中心”建设,在地级市主城区和人口大县建设50个智能化康复中心,覆盖15个市(州)30个县(市、区)。依托紧密型医联体,四川将统筹家庭医生、基本公共卫生、“健康管家”等服务供给的整合,加快建立“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延续性健康管理模式。



来源:四川发布

审核:喻薇

0

分享至:

精彩推荐
JINGCAI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