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描绘老工业城焕新的时代图景——攀枝花加快实施城市有机更新三年攻坚行动

初秋的攀枝花,阳光正好。米易县城南(河东)片区的福园公园里,大人们带着孩子嬉戏,笑声随着安宁河的微风散开;东区望江记忆广场旁,年轻人举着手机打卡咖啡馆,镜头里映着老街区的新模样……这些寻常日子里的鲜活片段,是攀枝花城市有机更新的生动注脚。从片区改造破解民生痛点,到文脉传承唤醒城市记忆,再到产业激活点燃老城区活力,这座承载着三线建设记忆的老工业城,正以三年攻坚行动为笔,一步步绘就“钢城焕新姿、百姓享幸福”的时代图景。
钢城大道西段改造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供图)
民生为钥:从“瞄准痛点”到“舒心生活”
城市更新的初心,是让居民住得更安心、过得更舒心。米易城南(河东)片区的“一园六街”改造,便是攀枝花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的典型实践。
米易县城南(河东)片区的福园公园 龚林埔/摄
“以前下大雨,文体路的积水能没过脚踝,现在管网改好了,出门就是公园,住了三十多年的老小区,简直换了个新环境!”站在福园公园里,居民罗真强感慨道。这份满足的背后,是1.5亿元投入的民生分量:腾退50亩闲置土地建福园公园,整治5公里老化市政管网,新建1万平方米地下车库缓解“停车难”……
目前“一园三街”已顺利完工,文体路“米易记忆老街”成了承载地域文化的新地标。
“我们的更新不走‘大拆大建’的老路,而是‘先体检、后更新’,摸透资源禀赋、现状问题和居民需求再动手。”米易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梁大伟介绍,当初征求意见时,居民盼望“有处遛弯聊天的地方”,便有了现在的福园公园;商户担心改造影响生意,施工方就调整方案,最大限度减少对经营的干扰。这种“居民点单、政府配菜”的模式,让城市更新不再是“政府自说自话”,而是精准对接百姓需求的“贴心服务”。
米易县城南(河东)片区的福园公园航拍图 龚林埔/摄
更新带来的不仅是生活环境的改变,还有产业活力的迸发。经营康养中心的黄静安就是直接受益者之一。“福园公园开园那天,我随手拍了段热闹视频发朋友圈,没一会儿,北京、新疆的客户就打电话来订房,说想来感受‘家门口的公园’!”
在攀枝花的更新逻辑中,民生改善与产业激活从不是“二选一”。“一园六街”不仅通过道路、管网、绿化提升居民生活品质,还将通过六条街区的业态升级更新,让老片区既留住烟火气,又焕发新商机,真正实现“既解民生忧,又拓发展路”。
机制破题:从“资金难题”到“造血赋能”
城市有机更新,难在资金筹措,贵在机制创新。攀枝花以多元协同,打破“更新只能靠政府投钱”的惯性思维,让一个个小点位激活了老城区的大能量。
为破解资金压力,攀枝花建立“项目属性-资金类别-申报策略”三级精准匹配机制,按公益性、收益性分类争取支持,构建起“无偿+有偿”“短期+长期”的多元化资金拼盘。今年以来,全市共谋划城市更新项目184个,总投资227亿元。截至目前,已开工项目121个、完工16个,开工率达74%;累计落实资金192亿元,其中包括中省财政补助4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33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6亿元、专项债券22亿元、地方配套30亿元、社会投资98亿元,为项目推进注入“源头活水”。
东区大梯道—望江片区的攀商·未来城项目,便是“以资撬资”的成功实践:政府通过盘活闲置棚改资产,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开发,不仅解决了棚改资产“沉睡”的问题,还为片区带来了新活力。今年10月底项目将建成交付,现已销售191户。
“老城区的人气回来了!” 80岁的叶蓬初自上世纪70年代便住在望江片区,见证了这里的“新旧交替”。“以前这一片全是老房子,水管经常漏,墙皮也掉,年轻人都往新城区搬;现在不仅环境变好了,墙上画着三线建设的故事,还有老信箱雕塑,好多年轻人专门来打卡,说咱这儿‘有味道’!”老人指着墙绘,语气里满是自豪。
望江记忆广场航拍图 龚林埔/摄
在东区大梯道—望江片区更新中,东区格外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不搞“推倒重来”,而是用巨型墙绘还原三线建设场景,用街头雕塑定格文化记忆,用文创产品承载社区故事,让历史文化遗存从“静态保护”转向“活态呈现”。如今,望江1965、文创街区、滨水商业带等新业态直接创造数百个物业管理、文旅服务岗位,孵化创业实体百余家,带动超1500人实现就业。“我们的更新不是简单的‘涂脂抹粉’,而是深入城市肌理的‘造血式’升级。”东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刘玮表示,攀商·未来城的热销,证明社会资本愿意为老城区的新活力买单;望江片区成为网红打卡点,说明历史文化能成为城市的“核心吸引力”。这样的更新,既补齐了公共服务的短板,又让老城区重新“活”了起来,真正实现“干一片、成一片、活一片”。
三年攻坚:从“蓝图规划”到“宜居实景”
城市更新的目标,是让“共富共美”看得见、摸得着。根据《攀枝花市共富共美城市有机更新攻坚行动方案(2025-2027年)》要求,到2027年,攀枝花的“宜居清单”还将持续扩容:主城区管道天然气实现全覆盖;银江湖公园进一步提升完善;建设60个“口袋公园”;更多老旧小区将完成改造,更多历史街区将唤醒记忆……
如今,这些规划正一步步变成实景:在米易城南(河东)片区,黄静安康养中心的客人常在福园公园游玩;在东区炳草岗,25岁的胡敏下班后不再“宅家”,“周边的文创小店、特色餐馆越来越多,能去咖啡馆放松,还能逛街区,生活越来越有滋味”。
湖光廉政文化广场航拍图 龚林埔/摄
从银江湖公园的蓝图到口袋公园的落地,从老旧小区的管网改造到历史文化的活态传承,攀枝花的城市有机更新,没有轰轰烈烈的“大动作”,却以一个个民生点位的蝶变、一片片片区的焕新,勾勒出“宜居、智慧、韧性”的城市新图景。
金泉苑老旧小区改造航拍图 龚林埔/摄
这座曾经的“钢城”,正在更新中褪去旧尘、焕发新颜。“共富共美”的幸福感,已深深嵌入在每一条整洁的街道里,映照在每一位居民的笑容里。
记者:王莉 龚林埔
编辑:苏虎 伍家秀
校对:贺欣
审核:吴禹涵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