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攀枝花:光影融汇万千气象

9月8日,优酷一部刑侦悬疑剧《黑夜告白》预告片发布,不到一周时间,预约观看人数达59.6万。该剧大量外景拍摄均选址攀枝花。制片人蒋云透露:选景攀枝花,正是看中其明媚日照带来的暖黄色调、依山傍水的高低错落城景,视觉层次丰富,年代感扑面而来,必将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视听体验。
与此同时,在攀枝花取景拍摄的电视剧《驻站》传来好消息,主演郭京飞凭借其在该剧中的出色表现,荣获第二届金熊猫奖(电视剧单元)最佳男主角奖提名。
时间再往前追溯,《远古的传说》《火红年华》《兔子暴力》等多部热播影视作品也曾在攀枝花取景。这些题材丰富的影视作品,犹如一只只彩蝶,被攀枝花的时代精神、人文之美、自然之美、城市之美吸引而来,又将攀枝花之美带到更远、更广阔的地方,形成双向赋能。
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奏”
攀枝花年均日照2700多小时,没有雾霾,被誉为“天然摄影棚”。城市建筑依山势而建,层次分明,无需额外布景就自带电影画面感。更重要的是,我市兼具三线建设的历史底蕴和康养旅游的现代气息,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叙事空间。
8月26日,“跟着影视游四川暨拍在四川走进攀枝花”推介活动开启首日实地采风。来自全国影视界、文旅界的百余位嘉宾深入攀枝花东华山山地体育公园等特色点位,用镜头视角发掘这座“阳光花城”的影视创作潜力。在大梯道商业街区,中国视协演员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谢鹏直言:“这里的立体感和生活气息,无论是爱情生活剧还是年代剧,都能找到适配场景。”
电视剧《驻站》导演刘雪松为了还原“一人、一狗、一座山、一小站”的故事,带领团队跑遍云贵多地,最终被攀枝花的“山峦、江水、蓝天白云”所吸引。在攀枝花取景期间,摄制组分别前往仁和区拉鲊火车站、盐边县红格镇联合村等地拍摄,力求将真实的攀枝花呈现在观众眼前。
影视与城市的“双向赋能”
今年1月,随着电视剧《驻站》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攀枝花迎来了新一轮旅游热潮。春节期间,“驻站在攀枝花取景的原因找到了”“攀枝花真实驻站故事”等词条登上热搜榜单。本地市民纷纷前去打卡,外地游客也前来体验,形成了电视剧与文旅的深度融合。
游客打卡攀枝花站 张珊珊/摄
影视作品选择攀枝花,是看中了我市的独特气质;而影视的热播,又反过来为城市带来知名度和经济效益。这种双向赋能,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据市文广旅局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全市24家A级景区接待游客111.63万人次,同比增长19.77%。《驻站》剧中原型地——金江火车站、拉鲊村等地成为游客打卡热点。“我是攀枝花人,看了这部剧觉得很有感触,生活的本真经过艺术加工之后,看起来酣畅淋漓。”市民刘勇说。从山西专程开车来到攀枝花的游客李崇明表示:“去打卡了攀枝花站、拉鲊,还去仁和吃了羊肉米线,看到攀枝花傲立枝头,一切都特别美好。”
近日,电视剧《火红年华》在央视重播。该剧在四年前首播时便引发热议,成为一部“年代大剧”,荣获四川省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四川省2021年度文艺精品奖励项目等殊荣。拍摄结束后,高家坪被完整保留,转型为影视拍摄基地,如今已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旅拍地标。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文化认同。《火红年华》让年轻观众为三线建设者的赤诚动容。剧中场景如高家坪、兰尖铁矿、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馆,不仅是故事背景,更成为历史教育的活教材。通过荧屏,攀枝花的精神内核——从“三线精神”到“新时代攀枝花精神”,得以传递全国。
西区火红年华拍摄基地 文丽云/摄
从“钢城”到“影城”的转型
攀枝花的“出圈”,并非偶然。其背后是一座工业城市主动寻求文化转型的积极探索。过去,攀枝花以工业示人;如今,我市抓住影视文旅融合的机遇,将工业遗产转化为文化资源。高家坪从水泥厂生活区变为影视基地;兰尖铁矿成为“重走矿山路”的打卡点;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馆被赋予爱国主义教育功能。这些举措,既保留了城市记忆,又激活了旅游经济。
更重要的是,通过影视作品,我市完成了城市形象的重塑。从“钢铁硬汉”到“阳光花城”,从“工业重镇”到“康养胜地”,公众认知的转变,离不开影视作品的潜移默化。
一座城市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有什么,更在于它能够成为什么。攀枝花通过影视这条路径,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工业城市也可以成为文化高地,钢铁之城也可以绽放艺术之花。
当阳光洒在攀枝花的山川城郭上,它不仅照亮了这片土地,也通过荧幕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这或许就是文化的力量——它让一座城市超越了地理的界限,成为了无数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攀枝花与影视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而我们,都是这个故事的见证者。你下次在荧幕上看到攀枝花时,不妨仔细看一看——那不只是风景,那是一座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正在光影中静静诉说。
记者:晏洁
编辑:苏虎 伍家秀
校对:贺欣
审核:吴禹涵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