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微博
  • 公众号
  • 数字报
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

详情

从产业发展的崭新视角研究总结三线建设对攀枝花共同富裕的奠基作用与启示

来源:攀枝花市融媒体中心 2025-07-01 08:54
0

攀枝花因三线建设而生而兴,是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和成功典范。三线建设使攀枝花实现了从“不毛之地”到“百里钢城”的第一次飞跃。三线建设时期,攀枝花三大产业的发展共同塑造影响了攀枝花,奠定了攀枝花的发展格局和基础。当前,攀枝花正被赋予为全省实现共同富裕进行探索实践的重要使命,产业发展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立足三线建设的生动实践,从产业发展的崭新视角研究总结三线建设对攀枝花共同富裕的奠基作用与启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价值。(处理完)

一、三线建设时期攀枝花三大产业发展概况与特征

(一)农业

1.发展概况。

1965年钢铁基地上马,建设大军云集攀枝花,吃菜比吃肉还难。特区党委和总指挥部确立了“郊区以菜为主”的原则,逐步使农业转向为城市服务。1968年,市委先后提出“粮菜并举”“夺菜保粮”“保菜争粮”“以菜为主”。1974年,按照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城市近郊必须贯彻执行以蔬菜为主,同时发展其他副食品”的方针,最后形成了“以菜为主,保菜增粮,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1978年10月,米易县、盐边县划入渡口市,农村幅员面随之扩大。同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明确指出要建立严格的生产责任制,农村改革拉开了序幕。市委不失时机地提出了“重新认识攀枝花农业的重要战略地位”,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农副产品种类和产量不断增加,收入明显增加,生活显著提高。据统计,1985年,攀枝花农业总产值为12219万元,比1965年增长1.47倍;农村人平纯收入333元,为1965年的5.55倍。

2.显著特征。

(1)具有较好的农业资源禀赋和发展潜力。攀枝花属于南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具有冬季温暖、夏季凉爽的特点。‌年平均气温适宜,降雨量集中,日照时间长,蒸发量大,气候干燥。这种气候条件使得攀枝花成为四川年热量值最高的地区之一。此外,攀枝花的无霜期达到300天以上,全年无冬,被誉为天然的“大温室”。与国内同纬度地区相比,尤以独特的光热条件和丰富的物种资源而展现出生物产业开发的良好前景,是发展农业的理想区域。1964年11月5日,李富春等在《关于攀枝花地区的资源情况简报(第1号)》中,提及攀枝花地区农业的发展,对农业发展提出了详细的指导建议,指出攀枝花地区的气候等适宜农作物的生产,“周围的十个县,……共有耕地二百四十八万亩,农业人口一百二十七万人。……这个地区,还有大量的宜耕、宜林、宜牧的荒地可以开垦,有一部分地方,如安宁河流域,水利的条件比较好,农业增产的潜力还是不小的。”同时,据统计,到1965年底,全国各地调进市区的建设队伍41407人,全市人口增加至122243人,其中农业人口80050人,占65.48%;在行政区划调整、建设队伍和职工家属的持续进入下,到1978年底,全市人口增至788775人,其中:农业人口425996人,占54.01%。这表明三线建设时期,攀枝花既有“天时”,也有“地利人和”,农业基础和潜力较好。

(2)厂社结合,多方支援。攀枝花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在组织领导方面,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方面,积极地、尽可能地支援农业。市委要求市属各部门要做好农机产品、原燃料、油料、农业生产资料、农村生活日用品的运输、供应工作。市机动财力要适当增加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扶持农业生产的发展。各工业单位要按照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划片定点的公社,加强对农民的政治思想教育;组织农机技术人员下队巡回修理和维修农业机械,帮助培训技术力量,提供闲置设备材料;帮助生产队改土、治水、造林,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在进行这项工作时,不准以物易物,不准搞“平调”,不准瞎指挥。要讲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同时,大力号召全市工矿企业开展定点支农工作,市委明确提出定点支农的五大任务:一是帮助社队学好大寨的根本经验;二是帮助社队搞好农田基本建设;三是协助社队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四是帮助社队搞好科学种田;五是抽调思想好、有干劲的干部到定点支农所在公社或工矿企业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所在大队,参与社队领导班子,担任副职,搞好工业支援农业的工作,密切工农关系,解决工矿企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除了工业支援农业外,全市其他部门或组织也以各自的方式参与农业建设。除此外,职工家属支援农业生产也是攀枝花发展农业的重要举措。随着攀枝花地区生产和建设的不断推进,职工队伍日益壮大,职工家属迁入攀枝花入户的也随之增多。1972年,渡口市发布《关于贯彻执行户口迁移规定情况和意见的请示的通知》,强调要认真执行国家户口迁移制度,入户条件为,除个别老弱病残、丧失劳动力的外,迁来后仍在农村落户,从事农业生产。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职工家属得以组织起来,以大庆家属为榜样,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举办了各种生产组织和服务行业。既有利于农业生产,又方便了职工生活。

(3)逐步自给自足、多样化发展。建设初期攀枝花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的粗放状态,但是不断增长的、庞大的非农人口比例和基数,对当时的攀枝花农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产生了较大的生产压力。上世纪70年代,在“以菜为主,保菜增粮,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指导下,攀枝花结合自身农业基础和基地建设需要进行有重点的多样化农业生产,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1979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指导下,取消人民公社制,推行了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极大调动了生产积极性,农业内部结构在稳粮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突出抓好甘蔗、蚕桑、生猪、鲜鱼、早市蔬菜、亚热带水果的开发,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突破“粮——经”二元结构,发展“粮——经——饲”三元结构,形成多种产业相互结合、互为补充的综合型农村产业结构。不但解决了基地建设的后勤保障,还推动了攀枝花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制表)攀枝花农业总产值构成统计表(1965—1985年)

1.发展概况。

攀枝花是一个以钢铁为主的新兴工业基地,重点是建设钢铁工业。从1964年开始筹建,到1974年一期工程基本建成,形成了年产钢150万吨、生铁160吨至170万吨、钢材10万吨的生产规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攀枝花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到1985年,全市初步形成了以钢铁为主,包括煤炭、电力、建筑、建材、森工、机电、制糖、食品、医药、造纸、化工、针织、印刷、交通、邮电等门类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攀枝花工业基地形成了年产生铁160万吨至170万吨、钢150万吨、原煤336万吨、发电装机容量33.6万千瓦的综合生产能力,主要生产指标超过了设计生产水平;钢、铁产量在全国10大钢铁企业中分别居第4位、第5位,钒渣产量占全国的80%。198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14.61亿元。攀钢也在逐步的达产达效中展现着支柱产业的雄厚实力。“六五”期间,国家批准攀钢实行上交利润定额包干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利税每年平均递增22%以上,1985年比1980年翻了一番多,5年累计实现利税相当于国家对攀钢一期建设的总投资。

2.显著特征。

(1)全面规划,综合平衡。中央作出建设攀枝花的决策后,国家计委和西南三线建委即组织和邀请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负责人进行全面考察和制订规划。规划设计中,围绕钢铁基地建设这个中心,注意综合平衡。首先由冶金部按照拟定的钢铁厂建设规模,确定采矿、选矿、烧结、炼焦、炼铁、炼钢、轧钢及各个辅助和生产部门的相应规模,搞好冶金内部的综合平衡。然后根据钢铁厂的建设规模,提出工业用煤、用电、成套设备制造、铁路支线、公路网、建筑工程等项目的要求,搞好冶金与各部门的平衡。在各部提出建设计划和相互协作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综合平衡,形成基地建设规划。搞综合平衡时还注意吸取了以往的经验教训,既重视资金平衡,又强调物资平衡,确保了高速度、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

(2)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工业基地整体布局因地制宜,把钢铁厂布置在铁矿、煤矿之间,周围辅助材料比较齐全,面对大江,取水方便,既节约了投资,又加快了建设速度,也方便生产。冶金设计上大胆创新,在面积2.5平方公里、高差达80米的弄弄坪,布置了一个大型钢铁厂,这在国际国内都是没有先例的。生产工艺和设备选用上敢于打破常规,立足国内,尽量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基地20多万吨设备中,中国自己设计、自己制造的占95%。在建设步骤和方法上,也是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先打外围、后攻主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土到洋,先建一批小煤窑、小电厂、小机修和小建材企业,逐步迅速扩大,为大规模的主体建设打下了物质基础。

(3)既抓大企业,又发展地方企业。建市初期,为配合大工业建设,开始建设一批小矿小厂。上世纪70年代初,发展了一批“五小”工厂。由于当时领导精力主要放在大工业方面,地方工业发展迟缓。上世纪70年代末,市里工作重点转向地方,先后筹建了啤酒、针纺、饮料、服装、经编、玻璃等厂,并扩建一些老厂,地方工业才有了进一步发展。1983年9月,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地方工业要向冶金、食品、建材、机械电子、针纺、煤化六大行业发展,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地方工业体系。市政府加强了地方工业的行业管理,发展了一批集体企业。1985年,市计经委安排了60个项目,发展城乡集体企业。1982-1985年,市政府多方筹措资金,新建了147个地方中小项目,总投资1.8亿元。到1985年,全市已建成包括煤炭、冶金、机械电子、建筑材料、化工、轻工、纺织、食品等442家独立核算企业,共有职工33988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6268万元,年产值22054万元,实现利润3326万元。

(三)商业

1.发展概况。

攀枝花工业基地上马后,商业问题立即提上议事日程。1964年6月,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程子华带领调查组来攀枝花考察时就曾提出,建设大军一到,商业服务就要及时跟上,确保基本供应。不久,西南财办决定,由云南省负责供应副食品及蔬菜,其余商品物质由四川省供应。同年11月,大批建设队伍尚未进驻,而渡口贸易商店、粮店等已经设立。1965年,市里先后成立了粮食局、物资局和供销合作组,1966年,将渡口贸易商店改为政企合一贸易公司,1970年,改设市商业局。1978年以来,商业体制一再改革,先后设立外贸、医药、盐业、烟草、石油等专营机构。到1985年,商业、供销合作、粮食、物资、医药、外贸、石油、盐业、烟草已各成系统,形成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商品流通体系,发挥着商品流通主渠道的作用。

2.显著特征。

(1)政企合一、保障供应。攀枝花工业基地建设初期,贸易工作初创,重点是保证工业建设物资供应和职工居民生活资料供应,工程建设到哪里物资就供应到哪里,商业服务也延伸到哪里。商业体制按政企合一设置,属于工区后勤服务型。国家为了保证建设,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供应采取了特殊政策,实行了特定办法,给予了特殊照顾。建设所需物资按国家综合项目由地区物资局统一组织订货供应。生活物资供应方面国家照顾尤多。在全国和川滇两省的大力支持下,攀枝花物资供应明显充裕。当时成、渝两地城镇居民猪肉定量为每月1市斤,而攀枝花供应2市斤。日用工业品供应也较一般地区丰富。

(2)由封闭式分配型逐渐向开放经营服务型转变。1979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攀枝花地区贸易从内向、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服务型向经营服务型转变。贸易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转换管理职能,改革流通体制,缩小计划商品品种,扩大市场调节范围,改革社会商业结构,贸易系统的各行各业有了显著发展。1981年9月,市商业系统实行市管批发、区管零售体制,将原由市商业局和各专业公司所属商店以及饮食服务业的全部网点,成建制地移交东、西区商业局管理,同时实行小型国营商业企业的“改、转、租”,有的改为“国家所有,集体经营”企业,有的直接转为集体所有制,并将一些以劳务为主的饮食服务业和售货亭、小店铺等租赁给个人经营。到1985年,全市除供销社以外,共有集体所有制商业453个,从业人员6961人。个体商业已达3726户,从业人员3851人,实现销售额2560万元,占商品零售额的6.77%。集市贸易也得以发展,到1985年,农村集市达到38个,城市贸易市场已有28个。全市商品流通有了很大发展,社会零售服务网点遍布城乡。1985年,共有贸易网点7444个,职工和从业人员21906人,社会商品零售额37807万元,比1965年增长13.2倍。

二、三线建设时期三大产业发展对攀枝花共同富裕的奠基作用

(一)有力支援保障了工业基地建设,奠定了攀枝花共同富裕的农业现代化基础

三线建设时期,攀枝花的农业生产主要为工业生产提供后勤保障,解决居民副食品供应。为了保证建设,国家对攀枝花工业基地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采取了特殊政策,实行了特定办法,给予了特殊照顾。然而,随着建设的进一步展开,非农人口数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也越来越高,虽然有来自全国一盘棋的大力支援,但攀枝花后勤保障压力越来越大。为保障工业建设,攀枝花人民坚持自力更生发展农业生产。随着农业移民的大规模进入、地区工业化机械化能力的辐射带动、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完善、农业管理服务机构的相继建立、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国家相关支援资金投入等积极因素影响,攀枝花农业生产能力与水平不断增强,既保障支援了攀枝花工业基地建设,也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既包括城市富裕也包括农村富裕。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农业现代化的支持,三线建设时期攀枝花农业发展是在农业领域的早期积累与积淀,是攀枝花农业现代化的早期实践探索与生产力发展变革,奠定了攀枝花共同富裕的农业现代化基础。

(二)成功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构筑起攀枝花共同富裕的工业现代化“主引擎”

攀枝花境内矿产资源富集,不仅种类繁多,而且资源配套、产地集中、开采方便,尤以钒钛磁铁矿著称于世,被誉为“富甲天下的聚宝盆”。早在上世纪3、40年代,全国一大批著名的地质学家和专业的地质团队就来到攀西地区进行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探,确认了攀枝花地区埋藏有极具开采价值的钒钛磁铁矿,并倡导将攀西建设成为中国重工业区。1958年,成都会议期间,党中央第一次做出开发建设攀枝花的重大决策,但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原因,项目被迫调整“下马”。直到上世纪60年代,党中央根据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做出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攀枝花才得到真正的开发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被列为三线建设的重点项目,国家给予高度关注与重视,统筹全国力量进行大力支援,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经过三线建设时期的大力发展,到1985年,全市形成了以钢铁为主,包括煤炭、电力、建筑、建材、森工、机电等各行业各系统的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成功将攀枝花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攀枝花从“不毛之地”迅速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城市。

工业是攀枝花的筋骨、支撑,工业现代化是攀枝花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和重点。三线建设时期的攀枝花工业发展奠定了攀枝花的工业现代化基础,构筑起攀枝花共同富裕的工业现代化“主引擎”。

(三)保障了供应,繁荣了经济,奠定了攀枝花共同富裕的幸福底色

三线建设时期,攀枝花商业伴随工业基地建设而不断发展变化,大体经历了从工区后勤服务型,向行政辖区封闭式分配型转变;再从封闭式分配型,向开放性经营服务型转变3个历史发展阶段,逐渐形成了贸易、粮食、供销、医药、物资、外贸、烟草七大商业系统,主要以国有批发、零售流通企业为主体的商贸流通体系,财政、税务、金融机构也相继不断得到补充、完善,充分保障与满足了工业基地的建设发展与人民生活所需,繁荣了社会经济,增强了经济活力,弥补了攀枝花城市发展短板,丰富了人民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为攀枝花建成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充满韧劲的综合性现代化城市发挥了重要作用,奠定了攀枝花实现共同富裕的生活基础与重要幸福底色。

三、相关启示与经验

(一)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灵活彰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成,就是发挥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的成功典范。在国家加强战备、加快三线建设的社会背景下,国家在攀枝花实施“全面规划、集中领导、统一管理”的特区体制,以集中投资为主要途径,运用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调节经济,在从计划的编制到计划的实行、资源的分配、巨额资金的筹集等方面,体现出政府的强大作用,为攀枝花三线建设所需庞大的人力、财力、物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建成了一个新型的冶金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新时代,攀枝花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同样也应重视这一法宝,应与时俱进、因地制宜,灵活彰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尤其是在重大项目、重大工程,或需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协同完成的系统大事上,应以史为鉴,深入研究,建立完善适应现实需求与本地实际的工作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作用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实践伟力,让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攀枝花共同富裕建设实践中发挥更好效能,为健全新时代新型举国体制做作出积极探索与贡献。

(二)要立足长远、统筹兼顾,积极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攀枝花因三线建设而生,在早期发展中工业占据绝对主导位置与优势,尤其是钢铁工业“一枝独秀”,属于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发展城市,其他相关建设与发展主要为工业建设而配套或服务,全市产业发展比例严重失衡,一、三产业发展不足,城市功能不完备,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严重影响与制约了攀枝花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1世纪以后,攀枝花市更新发展理念,抢抓发展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经历了艰辛的探索实践与阵痛,才逐渐缓解了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困境与矛盾。为此,攀枝花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必须深刻吸取这一历史教训,要立足长远可持续,坚持统筹兼顾,积极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在大力发展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同时,也要适当兼顾和发展其他产业,树立“多条腿走路”思维,优化产业布局与规划,提升产业协调度和发展质量,不断发展差距与贫富差距。

(三)要重视科技,鼓励创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三线建设是在紧急备战形势下,国外技术封锁禁运的情况下,在荒山野岭依靠本国智慧与力量创造的建设奇迹,而攀枝花作为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更是此时期我国科技创新的典型体现。历史与实践证明,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攀枝花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既要以史为鉴、也要继往开来。一方面,要加强学习研究,深入挖掘阐释三线建设的创新自立元素与文化基因,科学汲取三线建设时期独立自主进行科技创新的志气、干劲、精神、经验;另一方面,要重视科技,鼓励创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发挥主动前瞻性,积极融入新发展趋势、新发展格局,结合攀枝花实际,以科技创新创造发展新机,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与支撑。

0

分享至:

精彩推荐
JINGCAI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