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微博
  • 公众号
  • 数字报
当前位置:首页

阳光与花儿

详情

板凳龙的故事

来源:攀枝花市融媒体中心 2024-07-29 09:45
0

“宝兴山下银鹿村,山清水秀好迷人;东西大沟常流水,两岸蔬菜绿茵茵。”逢年过节或节假日,如果你有幸到石榴之乡旅游,你会看到银鹿村的姑娘小伙们唱歌谣,耍狮灯,或举着板凳龙翩翩起舞。

银鹿村位于攀枝花市仁和区大田镇的宝兴山脚下,这个人口不足两千人的小村庄,居住着汉族、彝族、傣族村民。这里,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尤其以“板凳龙”独具特色,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参加四川省少数民族艺术节等全省的大型活动中总是受到好评并获奖,“板凳龙”也由此在攀枝花独负盛名。

王东/摄影

传说在清朝同治年间,这里住着一对赫姓夫妇,夫妇俩年老无子,便到庙里求佛。由于山高路远,老夫妇走得十分困倦,到寺庙时不由得说了一句:“终于到了,把脚都走大了!”果然佛随人意,后喜得一子,却天生一双大脚,取名赫友禄。由于脚大,人们都喜欢叫他赫大脚。赫大脚生性聪颖,特别喜欢音乐舞蹈。十来岁时,杨家地主便派他到元谋县学艺,几年的时间,吹、拉、弹、唱、舞蹈门门精通,回村后成了银鹿村的第一位文艺老师。在他的带领下,银鹿狮灯队很快成立了,而自制的道具中就有狮子和板凳龙。

最初的板凳龙只是狮灯里的一个节目,当时叫《四狗儿打跳》,翻弄一条光溜溜的板凳,还没有龙。后来队伍里的编觉得太单调,不精彩,想要在板凳上附加点什么装饰品,思来想去,老是想不出个办法,一筹莫展。有一天,在排练过程中,看到有演员在耍狮灯时,耍得很累,无意间把龙放在板凳上,便突发奇想,把龙作为装饰品。一时间觉得握着板凳脚舞龙,比直接舞龙更方便、更有力。这便是板凳龙的雏形。

板凳龙的制作,做工非常讲究,凳子长99厘米,高50厘米,主要材料就是木头,上面用竹子和稻草编制而成的草龙为道具,龙身长110厘米,龙头高50厘米,龙尾高57厘米。龙是用尼龙线绑在凳子上,用竹子编织龙身,用稻草加固,再用白纸把框架表起来,用彩纸和烟壳里的锡纸剪成龙鳞形状后,一点点的粘在龙身上。以手电筒灯泡做龙的眼睛,在板凳龙上装上电池和开关,舞龙时一开一关,便有了龙眨眼睛的效果。一般情况下,做一条龙要5个工作日。

服装是采取彝、汉文化结合的元素,有彝族的绣花也有汉族秧歌服的特点。最古老的伴奏是由钵、牛皮鼓、帮子、哑铃、马锣、二胡等乐器配合表演者边唱边跳的形式演出,所唱的内容是根据时下的社会热点现编曲目演唱,配合以四八拍的花灯调表演。

板凳龙节目的伴奏乐谱来源待考,很独特,有两个版本。长一点的要六分钟,短一点的只要三分钟。根据需要,可以循环往复。乐器主要有二胡、拨、小锣、鼓。后来以录音机播放磁带替代

耍板凳龙有表达劳动的喜悦,庆祝丰收,预祝来年风调雨顺,健身等意味。舞龙时,前面是两位女性,各握一只板凳脚,动作幅度小,多颤动;后面是一位男性,动作幅度大。女性的阴柔之美和男性的阳刚之美在舞蹈中表现得很和谐完美。板凳龙的阵容可大可小,一两条可以舞,十条八条也行,上百条千条更好。人越多,阵容越大,越能表现出舞板凳龙时的恢弘气势。

王东/摄影

据当地老人讲,最初的狮灯队有17人,全是男子,女子不得参与。每年从农历正月初二开始出灯,从大田到永仁、元谋等地,一直耍到农历二月初才收灯回来。到一村寨时,先沿村巷敲锣打鼓走一遍,再发灯贴(即手掌大一块红纸,写有“狮灯恭贺”字样),这时若有愿讨吉利的人家或保长代表全村接下灯贴,则稍事修整,待天黑时前往恭贺。

王东/摄影

后来,板凳龙这个节目越来越让人喜爱。逐渐,队伍里也有了女子加入进来。男女混合表演,平添了节目的活力。男女搭配,表演节目也不累。许多老演员都争相表演板凳龙,招收新演员也容易多了,村里的年轻人都冲板凳龙而来。在排练节目或表演时,方圆几十里都有人来观看,现场被围得水泄不通。

再往后,板凳龙就成了银鹿狮灯队的压轴节目。

2005年3月,板凳龙队伍到成都参加四川省农民健身展示大会获二等奖。同年8月,到马尔康参加四川省第十二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并荣获一等奖;2006年,到成都双流参加四川省第五届少数民族艺术节;2008年,板凳龙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成功申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到宜宾参加第四届四川旅游发展大会(宜宾)国际旅游节演出。后来,板凳龙代表大田特色文化在仁和区参加各种活动,在第三届、第四届石榴节上精彩亮相。

2022年,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走近攀枝花,在蒋小涵主持“《电影爱攀枝花》剧组送电影、学演戏”活动上板凳龙节目登台表演。活动结束后,主力队员教明星阿朵学跳板凳龙,使板凳龙走出四川,走向全国。

2015年至今,银鹿村村两委高度重视板凳龙的传承和发展,重新组建一支30人的队伍对板凳龙进行排练和新的编排。

2019年,受邀参加“这里仁和·遇见星空”攀枝花市自驾游活动演出,在全省和全国人民面前展现板凳龙的风采。目前,大田镇的板凳龙又加入了新的动作和新的元素,比原来更具难度也更加精彩,以它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成为攀枝花市的一朵文艺奇葩。

银鹿村的廖国梁,其父亲和爷爷,一直都是板凳龙队伍里的骨干。受他们的影响,廖国梁也非常喜爱板凳龙,通过刻苦勤奋的练习,2016年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很热心,经常被邀请到大田中小学指导学生表演。

仁和镇莲花幼儿园的何林颖老师,2018年到大田中学指导学生节目排练时,看到学生自由自在地表演板凳龙,非常喜欢,也被板凳龙的优美故事打动,觉得像这么好的节目,应该好好编排,广泛宣传。而且,她发现,农村孩子更容易舞蹈出板凳龙所表达的庆祝丰收喜悦的象征意味。后来大田中学撤并后,她又到大田小学指导。为了激励孩子们训练,先用简易的板凳代替训练,给孩子们讲传说故事。孩子们对板凳龙的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根据小学生手小力弱的特点,改变尺寸和重量,方便孩子们举起来。最近何老师编排了一个节目,叫《龙的传说》,参加排练的,还包括了莲花幼儿园的小朋友。


作者:张龙

编辑:代琳

校对:李欣璐

审核:丁傑

0

分享至:

精彩推荐
JINGCAITU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