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光与花儿

来自父辈的回忆——三线建设的日子

翻山越岭
图源/云上攀枝花
在当时“三通一住”(通路、通水、通电和住房)没有解决的条件下,他们头顶烈日,脚踩荒山,开山伐木,修路搭桥。他们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埋在心里,一心一意参加建设。写信是当时唯一能联系上亲人的方式。
高山荒野,人烟稀少。岳父他们住的席棚子在山坡上,山上野菌多,但不敢采也不敢吃;还有野山羊、野鸡、野兔等等。最有趣的是每天下午4、5点钟,有数十只野猴会带着它们的子女在岩石、树枝上玩乐,或者找野果充饥,给大家清苦的生活带来许多乐趣,大家都自觉地爱护它们,关心它们。
图源/云上攀枝花
工作条件艰苦,工程时间紧、任务重,对于建设所需的设备、器材全靠人抬肩扛。没有节假日,没有加班工资,更别谈文化娱乐设施了。生活上也相当“清苦”,没有鱼和肉,没有新鲜蔬菜,常年只有干菜、榨菜、萝卜干,能吃上油炸花生米那就是上等好菜,十天半个月难碰上一次。
岳父在开山伐木、修路搭桥任务完成后,被分到了攀钢粘土矿。
粘土矿石是炼钢的辅助原料之一,二滩粘土矿是攀钢生产的配套矿山。建矿初期,荒山野岭,杂草丛生,公路不通。但重重困难没有吓到岳父和工友们。没有住房,自己动手搭席棚,席子不够,上山砍松树、割茅草;没有床,就在附近砍木头铺成通铺;没有水喝,就到很远的山沟接泉水下山。通过职工们的努力,终于在人烟稀少、山高坡陡的金龙山安营扎寨,筹建粘土矿。
图源/云上攀枝花
粘土矿石能不能适用于炼钢生产,必须将矿石进行半工业性实验。1970年夏,为了将手工开采的露天高铝耐火粘土矿运往重钢试验,粘土矿筹备处动员全体职工及其家属背矿下山。当时正值雨季,上山简易公路多处大面积塌方,但大家不怕坡陡路滑,不怕火箭草扎身,不叫苦和累。有的一次挑着上百斤的矿石下山,在8.7公里的山路上,一天跑五六趟;一些女职工和10来岁的孩子也加入了运矿的行列;不少职工脚打起了血泡,肩被压肿了,仍然坚持着。经过一周的辛勤劳动,终于将30吨矿石样品背下了山,及时装车运往重钢。
粘土矿远离市区,交通十分不便,生活物资奇缺,职工及其家属吃菜只能去米易垭口、丙谷等地采购。若遇雨季,唯一一条进矿的泥巴公路中断,职工群众就面临断粮没菜的困境。为了解决职工及其家属的生活困难,粘土矿学习大庆精神,采用“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办法,发动职工群众开荒种菜。
图源/云上攀枝花
1975年10月,单位动员职工及其家属在雅砻江边比较平坦的三滩改河造田。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劳作,终于在乱石成堆、芦草丛生的三滩河谷和卧龙山坡上建起层层梯田,创办了三滩农场,种粮种菜,喂养猪、牛、羊、鱼。这为改善边远山区职工生活,稳定职工队伍,促进矿山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当年,参与三线建设的英雄们,藏在深山无人知,就像一粒粒种子在那里扎根、发芽。巍巍的大黑山不会忘记他们,滔滔的金沙江不会忘记他们。他们战天斗地的精神在这座英雄的城市得以传承和弘扬。如今,他们奋战的每一寸土地都已鲜花盛开、绿树成荫。
作者:赵化
封面图来源:摄图网(已获授权)
编辑:韦雪凯
校对:李欣璐
审核:丁傑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