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光与花儿

来攀赴一场身心愉悦的康养之旅

2024年寒露刚过,全国各地的“候鸟”老人们已陆续“飞”到攀枝花,在仁和区开启秋冬的阳光康养之旅。
“候鸟”老人黄晏今年85岁,来自重庆。退休后,他每年都会来攀枝花过冬,从最初的一个人,到如今带动身边亲戚好友一起来,队伍在不断壮大。用她的话说,“攀枝花过冬,太安逸了,这么好的地方,这么暖的阳光,值得跟亲朋好友一起分享。”
这是“候鸟”老人们对仁和区阳光康养的认可,也是仁和区发展康养之“旅”的动力。
近年来,仁和区全面落实“宜人新城、产业新区”发展定位,以“冬春康养度假,四季休闲旅游”为目标,致力于拓展康养产品、提升康养品牌、持续加大康养建设投入,全区康养+文旅产业发展态势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景。
仁和区阳光明媚,繁花似锦
以自然优势为依托 打造康养宜居地
“我心里的小康,就是开心度过晚年生活。”近日,准备过103岁生日的温爷爷说。在普达颐养护理院,他每天与老伙伴们说说唱唱、玩玩乐乐,晚年生活变得绚丽多彩。
温爷爷所在的康和敏盛普达颐养护理院,按照“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打造,可为居家老年人提供膳食供应、日间照料、保健康复、休闲娱乐、精神慰藉等一站式服务。该养护院院长黄琪然介绍,疫情期间,养护院还将送餐服务延伸到家里,为高龄独居、行动不便的老人及其家人心里安上了“定心阀”。
康养老人们听歌而舞,享受阳光下的慢生活
随着城市环境的持续提升,仁和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作心目中理想的康养宜居地。
康养宜居,他们为什么选择仁和区?
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仁和区位于北纬26°,地处攀西大裂谷,拥有全年2700小时的光照以及年均20.3°C的宜居温度,无霜期达300天以上,是一个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的地方。2022年,川渝气候生态品牌发布会上,仁和区被授予“中国气候宜居县”品牌。
作为攀枝花南向开放门户,仁和区着力打造“一轴三湖五园”公园城市,全力建设“生态宜居宜人首善区”,还以举办康养论坛、以各类文旅推介活动为契机,吸引大量人流进行体验、消费,仁和康养品牌关注度及知名度也得到不断提升。
迤沙拉历史文化景区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隐山岚获批四川省“四星级森林人家”荣誉称号,万宝营森林康养基地获批第六批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攀枝花市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中心、攀枝花康和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普达颐养护理院)、攀枝花恒乐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获得攀枝花市首批医养结合服务示范单位的称号。2023年,全区实现康养产业增加值38.079亿元,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14.0%。
不仅如此,“舌尖上的甜蜜”也是众多康养人群选择仁和区的原因之一。仁和区在四川最南端,一年四季阳光明媚,瓜果飘香,水果不断。一年四季都“有甜头可尝”,这是独属仁和的“礼物”。
春摘樱桃、桑葚;夏品石榴、葡萄;秋尝草莓、金桔;冬食芒果、雪桃等等,仁和的水果种类丰富,远不止如此。每一种水果,都充满着“甜蜜仁和”的味道,一口咬下,唇齿留香。
这些特色使仁和区成为了一个备受青睐的旅游目的地,吸引着无数外地人愿意前来探索其独特的魅力。
以民生幸福为导向 推进康养产业发展
地区产业的发展是一条抛物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决定其开口,要达到最高点,则需后天努力。
近年来,仁和区不断建立健全康养工作机制,成立了区康养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康养产业系列工作。印发了《仁和区深入推进“康养+文旅”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编制了《仁和区康养+文旅产业“1239”工程项目册》。
同时,完善提升康养承载能力,据不完全统计,全区现有星级酒店1家、商务酒店34家、乡村酒店2家、特色民宿8家、农家乐124家、私营养老机构9家、医养结合点5个、森林康养基地2个,总房间数2941间,床位数10007张;露营营地22处、营位300个。还打造了53个“美丽四川·宜居乡村”;4个建成特色康养村(社区)及8个旅游新村,康养机构最大承接能力10000人。
有效的行动下,仁和区康养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茁长生长。
康养业态逐步丰富,成功举办“遇见仁和”文旅活动和“大河之音”河畔音乐会等特色文化活动,以及攀小果采摘季、迤沙拉姊妹节、乌拉桃花节等特色节庆活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医院老年科和康复科的设立、医疗服务向社区(乡村)及家庭的延伸,全区医养结合覆盖面逐年扩大。
康养项目逐步落地,全区建成7个万亩优质晚熟芒果基地、4个优质樱桃桃子小水果基地、3个优质核桃板栗干果基地、2个酿酒葡萄基地、1个万亩优质石榴基地及1个千亩莲藕产业观光示范园。
康养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全区建成新视窗体育运动中心和柠檬庄园省射箭基地等运动设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7㎡,城市“十五分钟”健身圈初步建成;4条康养旅游精品线路备受好评;全区12个乡镇协同发展,5个医养结合点投入使用。
记者:李媛
图片来源:仁和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苏虎 伍家秀
校对:杨正鹏
审核:丁傑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