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微博
  • 公众号
  • 数字报
当前位置:首页

阳光与花儿

详情

探索非遗经济转化新路径 清华学子在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来源:攀枝花市融媒体中心 2025-01-20 08:33
12

1月13日至23日,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赴四川盐边支队在盐边开展为期11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其中一项内容是结合当地特色文旅项目,深入挖掘盐边非遗资源,围绕其传承与发展探索非遗经济转化路径。

盐边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是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3000多年的历史长河,藏羌文化走廊融合共生,彝族、苗族等31个民族守望相助,笮山锅庄、傈僳族婚礼等46项非遗珠璧交辉,绘就了绚烂多彩的笮山若水人文画卷,也造就了种类丰富、特色鲜明的非遗文化。近年来,以“阿木诗依”傈僳非遗等为代表的文化品牌,以沙陇、贺正芬、邱天云为代表的非遗传承人备受关注,金芋健、滋味旅途等企业积极探索非遗产品的开发与推广,取得一定成果。

1月15日,队员们前往红格镇联合村,对传统民俗村落展开实地调研,聚焦非遗元素融入、乡村旅游发展等内容,深入探究联合村在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的规划与实践情况,并与村“两委”一同讨论如何进一步提升联合村的文化影响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文旅品牌。

在盐边县第一初级中学校,队员们与师生深入交流。为更好弘扬传承盐边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学校特色化办学,该校创新开设苗族蜡染、傈僳族刺绣等课程。经过学习,学生们能够制作出精美的绣品、扎染等手工艺品,使得非遗文化在校园里焕发出新的活力。队员们纷纷表示,对当地旅游开发与传统文化保护之间印象深刻的良性互动。

据悉,支队还将前往三滩傈僳族非遗传习中心,深入了解非遗传承状况。同时,积极筹备北京来盐学生和盐边本地中学生在联合村的研学游园等活动,借助互动体验,加深学生对盐边非遗的认识,持续推动盐边非遗传播与发展。


记者:熊为新 陈悦

编辑:苏虎 伍家秀

校对:杨正鹏

审核:雷雨阳



12

分享至:

精彩推荐
JINGCAITUIJIAN